【神話生活美學】濕婆神的眼淚:金剛菩提子(Rudraksha)

什麼時候,才會有那一滴珍貴的眼淚從眼角滑落?

或許只有當我們內心最深處的琴弦被觸動時,感受到了深刻的悲傷、痛苦、喜悅和感動;或是當我們終於明白、領悟的時候。那一滴淚,從心底湧現,體現了對情感的珍貴理解,並透過眼睛、從眼角滑落,溫柔地釋放出來。

濕婆神流下了慈悲的眼淚

在濕婆神深度的冥想中,領悟到眼前這個物質世界充滿了苦難,而眾生就在苦海之中,無法自控的生、老、病、死,不斷循環,沒有喘息的片刻。他為受困於物質世界的生靈而沉思,祈願他們能夠脫離這樣的痛苦,達到真正的幸福。當濕婆神從冥想中張開了雙眼,一滴眼淚,於是從他眼角垂落。

繼續閱讀 “【神話生活美學】濕婆神的眼淚:金剛菩提子(Rudraksha)"

【節慶】火與水之間的繽紛色彩:印度荷麗節(Holi)之春神來了

非泛印度文化圈的荷麗節Holi Festival

印度荷麗節,又廣泛被稱之為『灑紅節』或『色彩節』,是個充滿繽紛色彩與活力歡樂的節慶。相對於基督教文化以復活節來對應萬物復甦的春季,印度教對春天的回應即是荷麗節;這也是暨秋季的排燈節(Diwali)後,印度曆法上的第二大節慶。即便在寶萊塢電影中,荷麗節場景經常成為重點吸睛的娛樂片段;以及丟擲七彩色粉的遊戲,也使得荷麗節的盛名遠播至海外,受到非印度文化圈的外國人群喜愛。然而,出乎想像的是,即使荷麗節是基於印度教典故的節慶,但卻不像排燈節一樣,廣泛被整個泛印度文化圈所共同慶祝。

換言之,除了北印度外;在南印度,只有卡納塔卡邦(Karnataka)積極參與,而其他南印度地區,荷麗節活動並不流行,且對於荷麗節有著不同的詮釋,或不同方式進行慶祝。

克里希納與愛人拉達嬉戲於荷麗節(神話劇截圖,根據著作權法為合理的使用範圍)

繼續閱讀 “【節慶】火與水之間的繽紛色彩:印度荷麗節(Holi)之春神來了"

【印度神話再述】分離之苦:《羅摩衍那》裡孝子耳聰被殺事件

The Story of the Killing and Death of Shravana Kumara in Ramayana

史詩《羅摩衍那》整體的故事開展,其背後之驅動力在於『分離』。從故事的一開端,十車王的繼承人、優秀的羅摩王子被迫放棄王位,必須流放於森林十四年,以兌現十車王之於后妃吉迦伊的承諾之時,就開始了故事裡的第一個分離之苦。表面上這個分離來自於十車王過去賜予吉迦伊的恩典,但這位老國王的心碎,其實源自於一段不光彩的黑歷史、不為人知的詛咒:那就是孝子耳聰(Shravana Kumara)被殺事件。

孝子耳聰(Shravana Kumara)與十車王之間的恩怨情仇,成為日後十車王骨肉分離的因果。(圖:印度日曆 根據著作權法,為合理使用範圍)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分離之苦:《羅摩衍那》裡孝子耳聰被殺事件"

【印度神話再述】黑天神降蛇記:克里希納舞鬥卡里亞

The Story of Krishna’s dancing on serpent Kaliya

克里希納(Krishna)是保護神毗溼奴(Vishnu)的第八個人間化身(avatar),在印度神話故事中,一直是個迷人討喜的存在。英俊優雅、充滿魅力、機智、賦有藝術造詣與智慧、極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印度每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裡,克里希納盡責的扮演了守護大地與眾生的角色;他非凡的智慧與勇氣充分展露,不僅僅是面對緊急危難的時刻,更多是在枯燥繁瑣的日常生活裡,讓適度的幽默風趣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喜悅與醒悟。他的每一件事蹟也成為具有教育意義的典範,是為經典,長久流傳於人群之中。

『克里希納擊敗巨蛇卡里亞』(Krishna Conquers the Serpent Kaliya),《薄伽梵往世書》頁面畫作,1775年。不透明水彩,金色。目前收藏於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黑天神降蛇記:克里希納舞鬥卡里亞"

【印度神話再述】解密大象神:象頭神-迦尼薩的出生之謎

濕婆神見到失控的女神,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麻木與冷漠。祂自己有著獨處與孤獨的需求,卻沒有考慮妻子的需求。濕婆神之所以不認識維那亞卡,是因為祂對女神閉上了雙眼。而由而女神一手創造出來的維那亞卡,之所以不認識濕婆神,是因為女神由於丈夫的冷漠,也對其閉上了雙眼。

靈性實相,沒有透過物質,無法被體驗與實現。若物質沒有靈性的驅動力,生命沒有進化,亦沒有真正的活過。

象神迦尼薩(Ganesha)是印度神話中,令人無法忽略的存在。祂有著極度討喜吸睛的外型:可愛的大象頭、圓滾滾的身軀,時而慵懶、時而銳利的眼神。展現出的性格,合群隨和卻又獨立強大;博學睿智下,卻有著對父母與真理的服從。奮筆疾書的學者模樣,也不落下對甜食渴求的軟萌樣。

不論在印度或東南亞各國、印度教或密宗等跨文化區,象神都被視為去除障礙之神、財富與智慧兼具的福德之神。人們面對任何困難時,首先想到象神。學子讀書考試,向象神祈求。表演者在進行演出前,或商人從事商業活動前,也要先禮敬象神,祈求順利。究竟象神身上有著什麼祕密,讓人如此信服?為什麼擁有象頭人身?又為什麼是財富與智慧的象徵?

今天一起來解密象神迦尼薩!

2022年八月,於印度喀拉拉邦,慶祝象神節。

感謝『解鎖地球 | 旅行、歷史、文化 Podcast』提供圖片。

首先,我們將先從象神的出生談起。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解密大象神:象頭神-迦尼薩的出生之謎"

【印度鬼話再述】印度教三體論:亡者的旅程

Three Bodies Doctrine in Hinduism: The Journey of the Death

印度教的葬禮有著雙面性,也就是同時宣告死亡與再生。火化掉身體,是明確告知死者,其已經死亡;必須啟程前往死神閻摩之域,切莫停留於活人之境,造成秩序混亂。灰燼送入水中,也是對亡者保證,生命將重新再來,不會被世界遺忘。
 

關於生命的三體論,可歸屬於印度神秘主義理論。此圖為19世紀,瑜伽經文中,以圖示意,人體中負責感知的微細身以及系列脈輪的呈現。(圖:Sapta Chakra, cc )

葬禮的神聖性與功能性

在前一篇『倒吊的亡靈:起屍鬼維塔爾(Betal)』一文中提到,印度教的葬禮有著雙面性;也就是說,同時宣告了死亡與再生。透過火葬場,將已失去生機的肉體,全面性地摧毀殆盡,這除了明確告訴死者,其已經死亡外;同時也催促著亡者盡速啟程前往死神的閻摩之域,莫有停留於活人之境的念想,以避免秩序的混亂。火化後的灰燼被送入聖河水中,是重生的象徵;這是承諾亡者,生命將經過子宮的通道,重新返回世上,不會被世界遺忘。因此,葬禮的操辦,於此觀點中,體現其重要性:不僅是為亡者與生者之間的生活,清楚劃分區隔;也給予亡者祝福,鼓勵引導他們在失去身形後,繼續生命的旅程。

繼續閱讀 “【印度鬼話再述】印度教三體論:亡者的旅程"

【印度鬼話再述】倒吊的亡靈:起屍鬼維塔爾(Betal)

維塔爾,以倒吊鬼的姿態,詭異的笑容,注視著人間。因此在故事中,祂往往代表著『另一種聲音』的象徵。可能是突破社會框架的良知的聲音,也可能是黑暗的鬼魅之聲。

比起傳統意義上,與鬼怪相關連的嚴肅源由;當代的萬聖節,幾乎已全然淹沒於熱烈的造型變裝秀、和各種五花八門、歡樂的派對中。隨著萬聖節的世俗娛樂化,人們幾乎忘記,根據西方傳統,萬聖節俗稱為『亡者之日』。這是萬鬼造訪人間之時,也是人與鬼最靠近的時刻。在與陰間交界之際,人們透過祈禱,為在外遊蕩的亡靈祈福,同時幫助自己安然的度過這與黑暗交疊的一日。戴上面具的變裝,是不得已行走在外,避免鬼靈纏身的保護形式;而分送糖果零食,則是共同祈禱的回饋與分享祝福。

雖然在印度的神話或民間傳說中,並沒有全然等同萬聖節的傳統;但對於驅逐渡化遊蕩在人間不離開的鬼魂,也有相關的儀式與信念。祭祀亡者,意謂著安頓好鬼,這是全世界的文化都有的儀式。

倒吊在樹上的印度起屍鬼 (維基 cc)

繼續閱讀 “【印度鬼話再述】倒吊的亡靈:起屍鬼維塔爾(Betal)"

【印度神話再述】羅摩王死亡事件:猴神哈奴曼的生死課題

『未來,還有會更多的戒指落下,所幸地下界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容納羅摩王丟下的戒指。』
 
劫的循環,永無止境;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生來即是死;死後又會重生。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主軸,圍繞著羅摩王子一生種種的歷險與經歷。在印度典型的思維中,有著理想英雄之稱的羅摩,為了恪守『利益君王與父母』的法教(dharma)規範,於是帶著他心愛的妻子悉多、友愛的弟弟拉克什曼,開始了長達14年的森林流亡生活。而後,隨著悉多被好色的魔王羅波那(Ravana)綁架,猴神哈奴曼(Hanuman)加入了羅摩聯盟;一場驚心動魄、邁向高潮的戰鬥與冒險旅程,於是開啟。《羅摩衍那》中的核心人物群,在印度與其他許多國家,如東南亞各國,受到了無數代人們的崇拜與喜愛。尤其是羅摩王子,不論是在他暇滿的黃金時期,或者是充滿苦難的艱難時期,始終展現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他示範著如何遵守法教,當遇上矛盾兩難之際,該做出最合適的抉擇、且積極行動。也因此,跟著羅摩腳步,人們感受到了心中的理想與共情;即便是已經趨近完美的羅摩,也需要經歷無數的磨練與苦難,方能成為成熟之人。

猴神哈奴曼雙手托著羅摩王的左腳,以表達忠誠與敬重。
『羅摩、悉多、哈奴曼』,約1765-1770,作者未知。不透明水彩,來自印度恰姆巴,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羅摩王的死期

在《羅摩衍那》中,羅摩被描述為印度教的保護神-毗溼奴的第七個凡間化身。不論是他的誕生、養成、成婚、流放、打敗魔王,光榮返鄉、拋妻獲子等歷程,皆被詳細記載、被大眾廣泛知曉。然而,當榮耀集於一身、一切都塵埃落定之時,這位理想國王,又是如何結束他的一生呢?這部份在史詩中,並沒有提及,但在印度民間故事的流傳中,羅摩王的死亡事件,連帶著猴神哈奴曼的覺醒,無疑是個迴盪於世代人心、令人深刻省思的教導。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羅摩王死亡事件:猴神哈奴曼的生死課題"

【印度神話再述】印度月神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麼?

What’s happened to the Moon God Chandra in Indian Mythology?

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裡,月亮代表了陰性力量,為潛意識領域,是人類心靈的象徵;主宰著情緒、直覺與感知力。在印度,月亮同樣象徵著母性和分娩,充分體現了來自宇宙的女性創造力,亦是植物之神。於精神層次,人們相信月亮影響著一個人對於事物或人的依戀程度,且賦予了它靈魂的本質。於生活上,人們跟著月相變化而生活;藉由慶祝節慶去辨識一年中的不同階段與相對應的生活態度、以熟悉自己的月亮星座,來掌握更多對自身生命本質的認識。

不同於大多數的人類文明,對陰性特質的月亮,多為具象顯化成優美的女神形象;印度神話中的月神昌德拉(Chandra),卻是個風流倜儻的美男,不但娶妻眾多、還有著不少風花雪月與傳奇事蹟。

『月神』,水粉畫,約1825年,圖下方標記為泰盧固語,收藏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印度月神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麼?"

[在印度的日常]象神悄然到來:即將結束的季風雨季

Monsoon Season: 一場雨,就是一次的停歇、一次的等待、一次的洗淨、一次的流動和一次的重整

在印度每年的雨季日常

往昔每一年的雨季時刻,幾乎都在印度。對於水的體驗,特別深刻。

山頭不時出現駭人的電閃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腳下不停的泥濘,以及瞬間溼透一身的狼狽;都是雨季的日常。

繼續閱讀 “[在印度的日常]象神悄然到來:即將結束的季風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