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再述】演化過程中的缺陷:創造神-大梵天

在印度,沒有專屬於創造神大梵天(Brahma)的節慶、沒有相關的儀式崇拜與祭祀,甚至連專門的廟宇也寥寥無幾。相較於其他民族的神話故事,對於創造主表達出崇敬;為什麼在印度神話中,創造神梵天,卻如此不被認同?遠遠不及保護神與破壞神的地位?祂創造出什麼樣的世界?又與祂的創造物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梵天騎乘天鵝』,不透明水彩畫作,1700年左右,印度帕哈里學校,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圖cc)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演化過程中的缺陷:創造神-大梵天"

【節慶與文化意象】雨季的節慶:印度蛇節Naga Panchami

與生態共存的蛇節

今日是印度的蛇節(Naga Panchami),也是室羅伐拏月(Shrawan)中第一個重要的節慶。根據印度傳統曆,室羅伐拏月是一年中的第五個月,也是雨季的第二個月;由於正值西南季風的到來,對於印度次大陸而言,在節氣和文化上皆有重要的影響力。

蛇節(Naga Panchami)是個結合傳統文化與生態意義的節慶;在印度和尼泊爾各地,由印度教徒、佛教徒與耆那教徒共同慶祝。根據傳統曆法,蛇節的相關祭祀是跟著月相走,時間點落在室羅伐拏月的新月後的第五日(Panchami)。2022年的蛇節,就在今日8月2日。

守護財寶與神秘力量的白蟻丘眼鏡蛇王(圖:印度月曆圖像)
繼續閱讀 “【節慶與文化意象】雨季的節慶:印度蛇節Naga Panchami"

【印度神話再述】誰是老大?濕婆神的兒子:象神與戰神

誰是老大?誰是細漢?

看看下面的兩張圖,你能分辨得出,濕婆神的兩個兒子:象神-迦尼薩(Ganesh)與戰神-鳩摩羅(Kartikeya),到底誰是老大?誰是細漢?

(左:維基 cc) 濕婆神全家福1:象神年長、戰神為年幼喝奶者

(右:維基 cc) 濕婆神全家福2:戰神年長、象神為年幼喝奶者

隱士濕婆的神聖家庭

神話中,身為隱士的濕婆神,象徵宇宙的純淨能量,透過與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婚姻關係,與世俗社會產生連結。婚姻關係以及養育孩子,促成了神聖家庭的建立。而其意義在於將濕婆神的出世力量,帶入世俗世界,成為後者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因此,濕婆神最受歡迎、最廣為人知的兩個孩子-兒子,象頭神-迦尼薩與戰神-鳩摩羅,是濕婆神貢獻世俗世界的具體力量化現。大象神,象徵福德智慧,喜歡食物、與食物相關;教導人們如何處理食物、面對飢餓的恐懼。戰神,則是保家衛國,免於任何掠奪者的侵害。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誰是老大?濕婆神的兒子:象神與戰神"

【表演藝術】英國劇作家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與印度之間 :劇作《摩訶婆羅多》

舞台的空間裡,有兩條準則: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有些事則必須發生。

A stage space has two rules: (1) Anything can happen and (2) Something must happen—(Peter Brook)

把印度黑公主逼哭的男人

曾經把印度的驕傲、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黑公主,逼到角落咆哮大哭,怒斥其為魔鬼的英國劇作家-彼得·布魯克,於2022年7月2日離世,享年97歲。

彼得·布魯克於80年代,創作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舞台劇,將印度的故事搬上國際舞台。身為二十世紀國際劇場的傳奇人物,號稱戲劇發明家,彼得以獨特的敏銳力,深入印度的核心精神、以開放性舞台的詮釋方式,將印度教神話轉變任何文化都能親近的普世價值。

這其中的多重魅力,來自於包括了複雜且多元的元素齊聚一堂、百轉千迴的故事線、新穎創意的戲劇舞台、以及引發人性與情緒共鳴的勾招力等。古老的印度史詩故事,以嶄新驚豔的風貌,呈現在世界面前,獲得了空前的迴響。西方觀眾能以新的視野,體驗印度的故事,擁有一回由東方引領的獨特心靈饗宴。

繼續閱讀 “【表演藝術】英國劇作家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與印度之間 :劇作《摩訶婆羅多》"

【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在蛇女神瑪娜莎身上,我們感受到的神聖是既有愛與保護,但同時又帶著強烈的血腥暴力。既是創造的生,也是破壞的死;兩者緊密相連。而我們人,總是努力的在這樣極端的兩極中,學習如何找到平衡。

『混血』的蛇女神瑪娜莎(Manasa),比起其他常見的印度女神們,多了份獨特反叛的野性氣質。: 維基 cc

2018年時,當韓國知名女星金秀賢,以一身蛇紋黑衣亮相,將英國作家J.K羅林筆下鋪梗了20年的蛇女角色–娜吉妮(Nagini),正式影像化時,引發了一陣嘩然與討論。

娜吉妮的人物設定,對於奇幻小說的書迷來說,無疑是充滿了魅力的。自母系方遺傳了血魔咒,能在人形與蛇形之間切換;是《哈利波特》中的大魔頭,佛地魔的寵物,亦是其魂器。血咒的設定最終讓娜吉妮淪為動物,當她全然轉變成一條大蛇之際,同時擁有人類的善巧與蛇的敏銳,加上與佛地魔的結合,會是最可怕邪惡的武器。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中,韓國女星金秀賢飾演蛇女郎娜吉妮一角,引發種族主義質疑

娜吉妮一角在發表時,由於讓東亞女性來扮演此角色,因而引發了種族議題。

此外,作者J.K羅琳在說明娜吉妮一角的原型來自於印度尼西亞神話中的生物時,也遭受部份人士質疑,認為她對於亞洲神話的不夠理解與不適當的文化挪用等。(註:印度與東南亞為共享文化圈,J.K 羅琳的說法並非有誤)

事實上,娜吉妮(Nagini)一詞,源自於梵文,為雌性的蛇靈,通常是眼鏡蛇,與雄性納迦(Naga)相並論。 更早在印度神話(包含印度本土民俗、印度教神話、佛教與耆那教神話)中,就廣泛出現。

其中最有威望、崇拜最盛的蛇女神為瑪娜莎(Manasa)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講座紀錄】2022校園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印度文化多樣性講座

『為什麼我們要認識印度?我們又能從印度身上學習到什麼?』

2022. 04 29 talking about Indian culture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22春季一連跑了三場校園場,與台灣的大學生們聊聊印度文化。除了談談關於印度的知識面向外,也分享我在印度的生活與文化經驗。

繼續閱讀 “【講座紀錄】2022校園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印度文化多樣性講座"

[在印度的生活、在印度的西藏文化] 喜馬拉雅山松樹林中的寺院一隅:曇花一現、永恆永續的沙壇城

沙壇城:
將上天賜予的,通過你的創意能力,創造出更多的豐盛,而後回饋給這個世界,如同創造者本身,也是這塵世的一部分。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空性。

曇花一現、永恆永續的沙壇城圖片 cc

在印度時,經常和親友一同造訪藏傳佛教的寺院。

有一次剛好遇見喇嘛們正在製作沙壇城(Sand mandala),準備幾日後,法會儀式要使用的。

繼續閱讀 “[在印度的生活、在印度的西藏文化] 喜馬拉雅山松樹林中的寺院一隅:曇花一現、永恆永續的沙壇城"

【講座紀錄】台北福齡躍齡衛星扶輪社的印度文化史詩講座

2022年一結束農曆年,第一個開工的工作,便是與台北福齡躍齡衛星扶輪社的朋友聊聊印度。

能有機會受邀台北福齡躍齡衛星扶輪社,源於去年為台北西區網路扶輪社演講後,沒想到相關的印度文化議題,燃燒起大家的興趣,因而於年初,進行了同樣的印度史詩文化講題。

感謝台北福齡躍齡衛星扶輪社朋友 Zoie 幫我設計了很美的活動照
繼續閱讀 “【講座紀錄】台北福齡躍齡衛星扶輪社的印度文化史詩講座"

【生活中的文化意象】會說故事和跳舞的印度錢幣

曾有藝術設計的專家說:要得知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為何,可以從研究她的貨幣設計開始。令人驚奇的是,印度錢幣上比劃的圖案是『一度讚』、『耶』和『一顆老拳』?!

印度盧比錢幣上的圖案,啟蒙於古典舞蹈婆羅多舞蹈的手印(圖片:網路CC素材,自製圖片)

你知道印度錢幣會說故事和跳舞嗎?

我有一個印度錢包,顧名思義,是每次去印度時,固定使用的錢包,裡面只裝印度盧比。

由於印度盧比有許多小面額的紙鈔,如:五盧比、十盧比、二十盧比、五十盧比等(常掏出來使用的十盧比,依照匯率,約莫台幣3.74元),因此在印度時,即便是小額消費,幾乎都還是使用紙鈔,能用到銅板的機率並不高。也因此,我的錢包中往往沒有收集到太多銅板。印象中,印度的商品大多定價為整數;而低於十盧比的金額,由於金額過小,其實用途也不多,大概就是在路邊雜貨店買個散裝糖果、零裝的洗髮精之類時會使用到。

在我為數不多的零錢銅板中,我注意到了有幾枚錢幣,與眾不同。

繼續閱讀 “【生活中的文化意象】會說故事和跳舞的印度錢幣"

【節慶】 濕婆之夜(Maha Shivaratri):即將開始的黑暗神聖之夜

透過與帕瓦蒂的結合,讓濕婆從隱士轉變成居士、從『拒絕』締造出『連結』;在入世中保有超然,在出世時同時關懷世俗。讓精神與肉體和諧、自我和神聖之間達到自在平衡。

2022濕婆之夜 (圖片 CC)

今晚(3/1)是一年當中最神聖的濕婆之夜,也是結束冬季的時刻。

這是一個以世俗角度來看,怎麼樣都稱不上吉祥的日子。

根據印度傳統陰曆,最神聖的濕婆之夜發生於陰暗的半月週期;傳統相信,在這個神變的時刻,最可能探究到所謂神奇的奧秘、或者獲得神秘的力量。

相較於印度其他大小節慶皆在白日大肆狂歡慶祝,濕婆之夜則是黑夜來臨之時,才是暖身活動的開始。沒有歡樂的歌舞與華麗的裝扮,亦沒有美食相伴,反之,人們必須素衣禁食、聆聽教導、靜坐冥想,安靜的守夜。歌唱與舞蹈,在此時此刻,在濕婆神面前,重新顯現出其神聖誓約,是為奉愛靜心的祈禱儀式。換言之,寧靜與自省才是這個節日的主軸。

繼續閱讀 “【節慶】 濕婆之夜(Maha Shivaratri):即將開始的黑暗神聖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