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再述】黑天神降蛇記:克里希納舞鬥卡里亞

The Story of Krishna’s dancing on serpent Kaliya

克里希納(Krishna)是保護神毗溼奴(Vishnu)的第八個人間化身(avatar),在印度神話故事中,一直是個迷人討喜的存在。英俊優雅、充滿魅力、機智、賦有藝術造詣與智慧、極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印度每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裡,克里希納盡責的扮演了守護大地與眾生的角色;他非凡的智慧與勇氣充分展露,不僅僅是面對緊急危難的時刻,更多是在枯燥繁瑣的日常生活裡,讓適度的幽默風趣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喜悅與醒悟。他的每一件事蹟也成為具有教育意義的典範,是為經典,長久流傳於人群之中。

『克里希納擊敗巨蛇卡里亞』(Krishna Conquers the Serpent Kaliya),《薄伽梵往世書》頁面畫作,1775年。不透明水彩,金色。目前收藏於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黑天神降蛇記:克里希納舞鬥卡里亞"

【印度神話再述】印度月神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麼?

What’s happened to the Moon God Chandra in Indian Mythology?

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裡,月亮代表了陰性力量,為潛意識領域,是人類心靈的象徵;主宰著情緒、直覺與感知力。在印度,月亮同樣象徵著母性和分娩,充分體現了來自宇宙的女性創造力,亦是植物之神。於精神層次,人們相信月亮影響著一個人對於事物或人的依戀程度,且賦予了它靈魂的本質。於生活上,人們跟著月相變化而生活;藉由慶祝節慶去辨識一年中的不同階段與相對應的生活態度、以熟悉自己的月亮星座,來掌握更多對自身生命本質的認識。

不同於大多數的人類文明,對陰性特質的月亮,多為具象顯化成優美的女神形象;印度神話中的月神昌德拉(Chandra),卻是個風流倜儻的美男,不但娶妻眾多、還有著不少風花雪月與傳奇事蹟。

『月神』,水粉畫,約1825年,圖下方標記為泰盧固語,收藏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印度月神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麼?"

【印度神話再述】演化過程中的缺陷:創造神-大梵天

在印度,沒有專屬於創造神大梵天(Brahma)的節慶、沒有相關的儀式崇拜與祭祀,甚至連專門的廟宇也寥寥無幾。相較於其他民族的神話故事,對於創造主表達出崇敬;為什麼在印度神話中,創造神梵天,卻如此不被認同?遠遠不及保護神與破壞神的地位?祂創造出什麼樣的世界?又與祂的創造物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梵天騎乘天鵝』,不透明水彩畫作,1700年左右,印度帕哈里學校,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圖cc)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演化過程中的缺陷:創造神-大梵天"

【印度神話再述】誰是老大?濕婆神的兒子:象神與戰神

誰是老大?誰是細漢?

看看下面的兩張圖,你能分辨得出,濕婆神的兩個兒子:象神-迦尼薩(Ganesh)與戰神-鳩摩羅(Kartikeya),到底誰是老大?誰是細漢?

(左:維基 cc) 濕婆神全家福1:象神年長、戰神為年幼喝奶者

(右:維基 cc) 濕婆神全家福2:戰神年長、象神為年幼喝奶者

隱士濕婆的神聖家庭

神話中,身為隱士的濕婆神,象徵宇宙的純淨能量,透過與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婚姻關係,與世俗社會產生連結。婚姻關係以及養育孩子,促成了神聖家庭的建立。而其意義在於將濕婆神的出世力量,帶入世俗世界,成為後者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因此,濕婆神最受歡迎、最廣為人知的兩個孩子-兒子,象頭神-迦尼薩與戰神-鳩摩羅,是濕婆神貢獻世俗世界的具體力量化現。大象神,象徵福德智慧,喜歡食物、與食物相關;教導人們如何處理食物、面對飢餓的恐懼。戰神,則是保家衛國,免於任何掠奪者的侵害。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誰是老大?濕婆神的兒子:象神與戰神"

【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在蛇女神瑪娜莎身上,我們感受到的神聖是既有愛與保護,但同時又帶著強烈的血腥暴力。既是創造的生,也是破壞的死;兩者緊密相連。而我們人,總是努力的在這樣極端的兩極中,學習如何找到平衡。

『混血』的蛇女神瑪娜莎(Manasa),比起其他常見的印度女神們,多了份獨特反叛的野性氣質。: 維基 cc

2018年時,當韓國知名女星金秀賢,以一身蛇紋黑衣亮相,將英國作家J.K羅林筆下鋪梗了20年的蛇女角色–娜吉妮(Nagini),正式影像化時,引發了一陣嘩然與討論。

娜吉妮的人物設定,對於奇幻小說的書迷來說,無疑是充滿了魅力的。自母系方遺傳了血魔咒,能在人形與蛇形之間切換;是《哈利波特》中的大魔頭,佛地魔的寵物,亦是其魂器。血咒的設定最終讓娜吉妮淪為動物,當她全然轉變成一條大蛇之際,同時擁有人類的善巧與蛇的敏銳,加上與佛地魔的結合,會是最可怕邪惡的武器。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中,韓國女星金秀賢飾演蛇女郎娜吉妮一角,引發種族主義質疑

娜吉妮一角在發表時,由於讓東亞女性來扮演此角色,因而引發了種族議題。

此外,作者J.K羅琳在說明娜吉妮一角的原型來自於印度尼西亞神話中的生物時,也遭受部份人士質疑,認為她對於亞洲神話的不夠理解與不適當的文化挪用等。(註:印度與東南亞為共享文化圈,J.K 羅琳的說法並非有誤)

事實上,娜吉妮(Nagini)一詞,源自於梵文,為雌性的蛇靈,通常是眼鏡蛇,與雄性納迦(Naga)相並論。 更早在印度神話(包含印度本土民俗、印度教神話、佛教與耆那教神話)中,就廣泛出現。

其中最有威望、崇拜最盛的蛇女神為瑪娜莎(Manasa)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印度神話再述】吉祥天女與不吉祥天女(續集):印度商人的抉擇

為什麼印度人要掛辣椒檸檬串?

為什麼吉祥天女還有個姊姊不吉祥天女?

印度求財、求吉祥者遇到不吉祥天女又該怎麼辦?

見多識廣的印度商人告訴你~

印度商人與印度兩女神鬥智大對決:商人會做出什麼抉擇呢?

圖左 維基CC)印度著名的億萬富豪,拉克希米·米塔爾 (Lakshmi Mittal)(是的,與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同名),繼承父親的鋼鐵事業,而後一手打造出鋼鐵帝國。根據2021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發佈,拉克希米·米塔爾以149億美元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33名。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吉祥天女與不吉祥天女(續集):印度商人的抉擇"

【2021印度節慶】 排燈節系列文章(一): 帶來財富與吉祥的拉克希米女神 Lakshmi

願您沐浴於排燈節(Diwali/ deepavali)所帶來的光明,享有愛、光芒與富裕。
所有符合內在真實的願望都能顯現!
( 圖片)

象徵光明與富饒的排燈節

根據印度傳統曆法,依據月亮的軌跡計算,約莫每年的十月底至十一月中的期間,是雨季收穫過後,總計算年度收支的日子。同時也是新舊交替之際;為了期許有個更光明豐收的來年,南亞老祖先有智慧的『以光明許願,來渡掉黑暗』、『以流動金錢與感恩來創造富饒』、『以每日不同的儀式來界定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個時期,在印度南亞地區,一盞盞成千上萬的油燈排列著,除了呼應傳統故事中,歡迎國民英雄羅摩王子(Rama)的歸來;或歌頌慶祝克里希納(Krishna)的英勇屠妖(Narakāsura)。這熒熒燭火所燃起的光明,同時也象徵著內在的自省、抵達心靈的寧靜;顯示了南亞子民時刻與宗教修身信念同在的生活哲學。

繼續閱讀 “【2021印度節慶】 排燈節系列文章(一): 帶來財富與吉祥的拉克希米女神 Lakshmi"

【神話生活美學】到底吃了什麼?南印度喀拉拉邦的『手抓蕉葉飯』(Sadhya)!

本文章以神話的意象重述歐南節的豐盛精神本質;介紹獨特的『手抓蕉葉飯薩迪亞』為主要文化依據,且分享作者受邀享用『薩迪亞』的文化體驗。

誰來晚餐?

根據印度傳統曆法,每年約莫在八月到九月、雨季過後的期間,是南印度喀拉拉邦歡慶當地年度豐收節的時刻,也就是歐南節(Onam)。歐南節象徵著豐收、繁榮、富饒;其緣由與喀拉拉豐富多元的農產環境與神話傳說有關。歐南節共為期十天;整個節慶中充滿了幸福、喜悅與富裕的氛圍。不但家家戶戶從裡到外,備滿了各式各樣色彩豐富、且具有文化意義的吃食與居家等佈置;同時,也根據傳統文化節奏,毫不馬虎地舉辦了一連串的舞蹈與祭祀等文化慶典活動。不論是喀拉拉人在屋前以各種五顏六色的花卉佈置了鮮花繪『普卡拉姆』(pookalam),或身著新衣、金飾,而或是開心盡情的購物;喀拉拉人在這些世俗且神聖的行為儀式裡,都刻意的喚起一種天生被上天庇佑、金錢物質自然流動的富裕繁榮感。

繼續閱讀 “【神話生活美學】到底吃了什麼?南印度喀拉拉邦的『手抓蕉葉飯』(Sadhya)!"

【印度神話再述】水的贈禮:保護神毗濕奴鬥智修羅王巴里

Water Offering: the Mythic story of Vamana and Mahabali


 毗濕奴化身的侏儒行者婆摩那,要求巴里王允諾三步之約,必須先以水儀式將其權利轉移。 巴里王身後的上師蘇卡拉比起食指示警,極力阻擋。(圖片)

巴里王的流水儀式象徵權利、資源與財富的轉移。這是允許分享的展現,也是說明,資源是流動性的,無法被長久壟斷的。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水的贈禮:保護神毗濕奴鬥智修羅王巴里"

Behind the Scene: 清華大學印度史詩文化講座

一大早八點鐘的通識課講座,看到同學精神奕奕,態度認真的聽講與寫筆記,分享起來特別開心。

2019.10.24 受邀至清華大學進行印度文化講座,講述印度兩大史詩相關的社會文化效應。這是專門為清大準備的新的講題,於是盡責地寫了將近70頁的簡報,最後只講了20幾頁左右。與預期輸出的份量落差頗大,但分享過程非常愉快。講到受到史詩神話影響,所產生出新穎的文化創意產業似乎是個亮點。

繼續閱讀 “Behind the Scene: 清華大學印度史詩文化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