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壇城:
將上天賜予的,通過你的創意能力,創造出更多的豐盛,而後回饋給這個世界,如同創造者本身,也是這塵世的一部分。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空性。

曇花一現、永恆永續的沙壇城(圖片 cc)
在印度時,經常和親友一同造訪藏傳佛教的寺院。
有一次剛好遇見喇嘛們正在製作沙壇城(Sand mandala),準備幾日後,法會儀式要使用的。
一般來說,沙壇城使用的是天然礦石磨製成彩粉;由專門受過沙壇城製作訓練的喇嘛來進行的。曾經是僧侶的朋友告訴我,在寺院中的喇嘛跟一般學院一樣,存在著第一年為『通識』教育,從第二年後便開始分組、分專科訓練。有的是專門製作沙壇城,有的是捏製以酥油、以糌粑做成的食子朵瑪;有的是跳金剛舞,有的是演奏樂器(法器)組。當然也有持續不分科的,沒有從事上述任何專精項目,但能夠進行行政、管理等其他工作。 上述每一項以宗教為根基的藝術呈現,都需要遵守嚴謹的步驟,整個過程即是修持與靜心的過程。一般參與製作沙壇城的僧侶,不但本身淨化身、口、意的功課要做足外,有時也會講究的綁上口巾(口罩的概念)。一方面避免製作過程中,輕盈的沙子飛揚;一方面也是避免自身的吐息污染壇城的恭敬心意。 此外,製作沙壇城的喇嘛也會在四周設立結界;使用一些類似金剛杵的法器,佇立在四個方位,把自己『關』在這個結界範圍裡。如此可以更專心。於宗教上的想法,也是避免一些無形的干擾。





喜馬拉雅山松樹林中的寺院一隅(攝於印度,喜馬偕爾邦)
什麼是沙壇城?
沙壇城所呈現出的,是類似幾何圖形的架構,被稱為曼荼羅或曼陀羅;以最中央為圓(原)點,以最基礎的圓形和方形相互而成。這是一個以古老符號建構出的神聖空間,其四方之門象徵人類的意識之門,同時承接宇宙(佛菩薩)的清淨能量,進而與人類心靈交會,產生神秘的精神場域。不論是前些年頭,曾在坊間流行著一種畫著抒壓、創作自由的禪繞畫;或者是現今普遍被當代心理治療師運用,拿來引導諮商者,作為心理療癒的沙畫或曼荼羅繪畫等,都是從此源由來。然而,宗教上對於曼荼羅的繪製和使用,相對嚴謹。沙壇城的內容、色彩和符號位置會因為舉辦什麼樣的法會,而有所不同。宗教使用的沙壇城,代表了一個本尊,最內部的圓(原)點也以代表本尊的種子字替代。因此該怎麼成方成矩、如何成圓,什麼顏色等,都有類似像公式一般,嚴格不可變動的種種規定,並非隨心所欲的創作。


在夏季雨後、門窗緊閉、無風悶熱的大殿內,只見喇嘛們趴在地上,伏著身、低著頭,小心翼翼的與這些輕盈的彩色沙子與極微小細緻的圖樣打交道。埋頭苦幹了一個鐘頭下來,只畫出外壇城一小角落的某個宗教象徵圖像。
正當我好奇著,這麼精細的沙作品,萬一出錯了該怎麼補救?
此時,菩薩大概要滿我這個好奇寶寶的願,也怪我這烏鴉念頭,眼前正專心作畫的喇嘛,卻突然抖動了一下,手中的彩色細沙就落在『規劃』好的框架草圖外。看到眼前一幕,心臟都要跳出來了!心想著,不同顏色的沙子混在一起了,毀了已成形的圖像,這該怎麼收拾啊?以常理想像,可能會越收拾,越是一團糟!只見喇嘛小心翼翼的使用專門工具,先把『越界』的沙子回收乾淨,再補上該有的色彩,成功救場。若沒有親眼目睹,很難想像這細緻的手工藝是如何完成的。
也因此,製作繁複且外相美麗的沙壇城,不僅在西藏的宗教與哲學傳統上,具有重要的精神意涵。同時,因其極具美學價值,在西藏的藝術傳統上,也是獨特不可取代的呈現。
撞倒結界了!!安心、安心
正當我們安靜的在金剛杵設立的結界外,驚嘆的觀看沙壇城的製作時,
同行的朋友,因過於忘情,趨前觀望,竟不小心進入了『結界』!等到一回神發現自己『闖禍』了,連忙對著喇嘛說抱歉,接著急促地往後退去。結果一慌亂之下,反而把結界的柱子給撞倒!朋友和我當場整個嚇傻,卻見結界內正在專心畫作的喇嘛,噗呲一聲笑了出來,連忙要我們不要放在心上。他緩緩起身,再把結界重新設定好。



圖片:黃子翎 ZaraHuang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聯合藝術總監)提供
破壞是儀式中重要的一環
等到沙壇城在法會中的任務結束後,領受了本尊的加持與祝福後,就會被僧眾大手一揮,全部混在一起,形成一團混沙。接著,這團混沙就會被倒入河流之中,回歸自然無形間,意謂把祝福回饋給自然、大地與眾生。而其中,沙壇城最重要的象徵意涵是『無常』、『空性』、以及『尊重生命的變化,即成、住、壞與空』。不論如何你如何建構、建構的如何美好,它亦是有被無情毀壞的瞬間。當你該去建構一件事物時,不該逃避拖延;應該全心全力、專注的去完成,直到達到最圓滿的狀態。但當事件完成後,不論過程投注了多少心血,該結束時,必須要勇敢放手。而後,將你所有的成就與辛苦的點滴,有膽識無私的奉獻出去。將上天賜予的,通過你的創造能力,創造出更多的豐盛,而後回饋給這個世界。創造者本身,如同他的創造物,也同樣屬於這塵世的一部分,終歸於塵埃落定之時。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空性。

註:在寺院參訪時,為尊重寺院與工作中的喇嘛,並未進行攝影。文章中使用的沙壇城圖片,多為cc 共享的網路圖片,或由友人提供。僅寺院外部照為為版主拍攝。
©此篇文字著作版權與部份圖片屬於於Niki Saraswathi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若須進一步引用,請來信詢問:nikisaraswati@gmail.com。
© 2022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勿擅自挪為己用,如:個人文章發表、講座、上課講義、表演文宣等任何商業或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