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2019年8月9日南亞觀察站 【印度古典舞系列】
https://southasiawatch.tw/嬌媚的幻相女神:摩希尼亞坦舞蹈-mohiniattam
上集連結處【印度古典舞系列三】嬌媚的幻相女神:摩希尼亞坦舞蹈 Mohiniattam(上)

在《樂舞論》中提到各種古典風格(Vrittis),摩希尼亞坦舞蹈最接近優雅風格(Kaisiki vritti)。優雅風格包含女性化、溫柔優雅的動作,最適合表達愛欲情緒的美感經驗(Shringara rasa)。 摩希尼亞坦舞蹈以表達奉愛為主軸,大多講述保護神毗濕奴與其化身奎師那神的故事。在所有經典的南印度舞蹈中,摩希尼亞坦舞蹈透過其精緻的腳步、卓越的肢體動作、軀幹優美的搖擺,以及微妙而尖銳的面部表情,呈現出令人稱奇的特色。其透過40種不同的基本動作Adavukal以及搭配手印的使用來傳達故事。以柔和舞動模式,由軀幹隨著圓周線條搖擺;從身體的中心開始,接著移動到周圍。搖曳的軀幹,腰部,肩部,肘部和手腕等以精確且保有彈性靈活方式舞動。摩希尼亞坦舞蹈類似海洋不間斷的波浪,時而湧進、時而溫和,如浪正在上升;以及椰子樹般輕巧搖曳的肢體動作。這種循環旋轉、蛇形般的舞動方式呼應了喀拉拉邦寺廟普遍的圓形建築結構,與同源於南印度婆羅多舞蹈和庫奇普迪舞蹈的線性形式明顯不同。
摩希尼亞坦舞蹈流動是優美、慵懶和刻意的;舞者需要持續舞動,逐漸釋放能量,而非以劇烈的運動爆發能量。腰部以上,慵懶地移動,身體的下半部分保持力道控制。舞蹈過程中完全沒有重力沖壓或強力節奏腳步,整體律動是溫和、輕鬆、柔軟的滑動。這讓摩希尼亞坦舞蹈呈現出一種內斂、穩健、自然散發出高貴氣息。此外,此舞採用的眼神,姿勢和步態特別能喚起女性魅力,如用腳趾觸地板,不像婆羅多舞蹈以腳跟踏地。手部動作則呈現圓形和半圓形,不似婆羅多舞蹈充滿角度。此外,在摩希尼亞坦舞蹈中,舞者能感受到優雅和愛是最重要的;優雅是一種存在的狀態,幾乎無法被教導,只能靠舞者自己去體驗。摩希尼亞坦舞蹈技巧也呼應了摩希尼欺幻的特性;舞蹈本身有足夠的自發性和易用性,看似簡單,其實複雜足以讓舞者面臨挑戰。
相對於喀拉拉邦另一支古典舞卡塔卡利舞蹈,十足誇大複雜的戲劇性表達,摩希尼亞坦舞蹈的阿比那亞(Abhinaya)即情感表達與姿態是微妙的,輕輕一個手勢和眼神即可表達出。然而,摩希尼亞坦舞蹈的情感強烈,目的在於創造出拉莎美感經驗,其主要情緒是Shringara rasa美與愛的結合。如,最常訴說的《牧童讚歌》(Gita Govinda),舞者傳達著奎師那神和愛人拉達之間的神聖之愛,以及其結合是靈魂救贖的隱喻。奎師那神同時代表了摯愛,亦是拉莎美感經驗的化現。

音樂
音樂部份,歷經千年,摩希尼亞坦舞蹈曲目有部份流失。經由近代的舞蹈復興後,目前已經成功收集了一些傳統曲目,包括Cholkettu,幾個Padams,一些Varnams,Jatiswaram和Tillanas等等。大部分歌詞都是由梵語、泰米爾語以及混合其兩者的Manipravalam語和馬拉雅拉姆語等等,多種語言混合著使用。音樂節奏是螺旋式的,漸進增強,表現出精神和審美體驗的強化。主要搭配的主要打擊樂器是Edakka,是唯一可以製作音符的打擊樂器。其他搭配使用的樂器有雙頭鼓Mridangam、維那琴Veena、長笛和叮響Manjira等。摩希尼亞坦舞蹈與音樂全然合一,既不像卡塔卡利舞蹈的戲劇音樂那麼漫無邊際,也不像穆迪耶圖儀式舞蹈劇(Mudiyettu)其傳統風格的儀式音樂令人敬畏。摩希尼亞坦舞蹈的音樂貫穿了摩希尼誘人的靈魂,它的律動反映出喀拉拉邦迷人風情的圖像。椰子葉片在微風中搖曳,船在晃動,水中泛起同心圓的漣漪圖案等意象,彷彿隨著音樂舞蹈的律動中逐一浮現出。
服裝
摩希尼亞坦舞蹈的傳統服飾為純白色鑲金色邊框,優雅又莊嚴。喀拉拉邦的日常與儀式穿著皆以白色為主,人們認為帶金色邊框的白色服裝散發著聖潔、飄逸且誘人的魅力。白色象徵著純潔,是所有顏色的王,亦是藝術女神薩拉斯瓦蒂(Saraswati)的顏色。最重要的是,舞者身著白色服裝並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使其無法體驗原始美感和優雅。摩希尼亞坦舞蹈服裝上有些許圓形的褶皺設計,這帶給舞者極大的優雅,並突出舞蹈基本的架構形式和精神。舞者穿戴黃金飾品,象徵了太陽、光、純潔、真理和不朽;其裝扮與傳說中天女的形象呼應。此外還有大量稱為Toda的圓形耳環、傳統蛇蓮花造型的項鍊;腰帶、手鐲皆由金製而成,腳戴黃銅鈴鐺。摩希尼亞坦舞蹈的髮型與其他古典舞蹈截然不同;頭髮打為一個俏麗髮結。這原是喀拉拉婦女因應當地氣候衍生而出的特殊妝髮,構成了當地女性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深受古代王室成員喜愛。最終,這種髮型與摩希尼亞坦舞蹈的古典舞蹈風格聯繫在一起,且與其他古典舞蹈有明顯的區隔,賦予了異乎尋常的優雅和吸引力。加上圍繞著髮髻的一串茉莉花,更加增強其誘人的美感。自古以來,喀拉拉邦就崇拜著納迦蛇;摩希尼亞坦舞蹈整體的造型,極具圓形循環性與誘人魅力,巧妙地呼應蛇為不朽的自然象徵元素。

結論
摩希尼風情萬種的舞蹈,開啟了印度神話的美妙意境。修羅王的異想天開、天人和阿修羅的爭鬥,以及摩希尼女神一顰一笑間的智慧,彷彿都還真實地發生在現今的喀拉拉。當乳海翻騰起的片刻,摩希尼的乍現,以及毗濕奴神寧靜地安睡於納迦蛇床上,悠遊於宇宙之海中。這些神話意象的靈思,如草船屋行走在迴水地帶,輕風徐徐、椰葉婆娑,緩慢優雅地浮現在人們心中。摩希尼亞坦舞蹈不僅是魅惑之舞,加深了人與地方的連結和認同,亦是深厚文化意涵的感動。
推薦影片
1. Mohiniattam Through the Ages 影片中呈現摩希尼亞坦舞蹈藝術在喀拉拉的孕育養成,以及相關傳統的訓練。
2. 近代重要的摩希尼亞坦舞蹈藝術家Bharati Shivaji示範腳步動作,可清楚看到摩希尼亞坦舞蹈如椰子樹般自然搖曳的身段、優美的女性拉斯亞風格。
3. 摩希尼亞坦舞蹈載在著名的南印度電影Pavithram中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Government of Kerala. “Kerala at a Glance.” Kerala: God’s Own Country. https://www.keralatourism.org/kerala-at-a-glance/ (Retrieved 2017.)
2. Panicker, Kavalam Narayana. “Mohiniyattam.” Indian Dance: The Ultimate Metaphor.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Ltd, 2000.
3. Pattanaik, Devdutt. Vishnu An Introduction. Mumbai: Vakils,Feffer and Simons Pvt Ltd, 1998.
4. Shivaji, Bharati. Mohiniyattam. New York: Wisdom Tree, 2009.
5. Venkataraman, Leela. “Mohiniyattam.” Indian Classical Dance: Tradition in Transition. Delhi: Roli Books, 2004.
延伸閱讀: 【印度古典舞系列三】嬌媚的幻相女神:摩希尼亞坦舞蹈 Mohiniattam(上)
© 此篇文字著作權屬於Niki Saraswathi ,若須引用,請先告知。
© 2019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勿擅自挪為己用,如:個人文章發表、講座、上課講義、表演文宣等任何商業或非商業用途。
請參閱: 『部落格常見錯誤著作權概念及常見授權方式』
引用通告: 【印度古典舞系列三】嬌媚的幻相女神:摩希尼亞坦舞蹈 Mohiniattam(上) – Niki Saraswathi 南亞藝術傳承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