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上)

本文發表於2019年8月13日南亞觀察站 【印度古典舞系列】 
https://southasiawatch.tw/【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


庫奇普迪舞蹈暨婆羅多舞蹈的天才藝術家,瑪麗卡薩拉巴伊(Mallika Sarabhai),將其自幼積累的藝術能量與國際知名度,發揮投注在藝術創作、女權運動與環境保護。之後,她也投入政治領域,以藝術力量力倡社會改革運動。 (圖片)

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位於印度東南方,東鄰孟加灣,南與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為鄰;西邊是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北邊緊連馬哈斯特拉邦(Maharastra)。邦內有兩條重要河川,分別是哥達瓦里河與克里希那河。它們發源於馬哈斯特拉邦的高山,向東注入孟加拉灣,一路灌溉肥沃的土地。安德拉邦為世界貢獻了豐富的手工織品、進行染色的植物用油與原料,以及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世界著名的庫奇普迪舞蹈便誕生於此。

源於南印度的安德拉邦、克里希納區的庫奇普迪村莊,庫奇普迪舞蹈是印度唯一一個以發源地命名的古典舞蹈,也是安德拉邦最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作為舞蹈、戲劇和音樂的經典形式,庫奇普迪舞蹈在印度古典舞蹈詞彙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它具備十足的活力和高振幅的跳躍,展現出對空間和時間征服的積極追求。它熱情洋溢、閃爍著光芒,同時具有強烈的抒情能力。它的眼睛運動是所有古典舞中最大膽而感性;它的性靈精神不僅僅局限於愛與苦痛之間,二元性的情感模式。透過多重節奏與固定的旋律模式,加上細膩的手勢和面部表情來講述生活的詩意;庫奇普迪舞蹈超越了時間和空間本質,締造出片刻為藝術的永恆,其內涵和背景不是歷史學家或評論家能輕易能夠描述的。

庫奇普迪舞蹈的舞服和另一支古典舞蹈婆羅多舞蹈非常類似,但整體風格與部份設計不同。庫奇普迪舞蹈下半身的扇形長度通常到腳踝,且有側扇的設計。婆羅多舞蹈則無側扇;傳統上扇子長度到膝蓋左右。此外,庫奇普迪舞蹈的髮辮造型,除了顯出其俏麗活潑的舞蹈風格外,也是有些經典舞碼中的重要道具;舞者會攜著髮辮跳舞。 上圖為:台灣的庫奇普迪舞蹈藝術家,暨印夏異國舞團長羅凱綺 (圖片):羅凱綺提供。攝影師: 劉字軒

庫奇普迪舞蹈的流行,起於毗濕奴教派的婆羅門祭司表演了這種舞蹈,並把舞蹈帶到農村。在每年為期一個月的農村慶典中,祭司為了娛樂和教育農村觀眾,將《博伽梵歌》等經典,以及相關史詩和眾神故事融入舞蹈表演中。同時,以此方式,人們相信庫奇普迪舞蹈是受到祝福的、吉祥的舞蹈,能夠保佑農村不受邪靈侵襲。為了擴大群眾的接受度與理解,安德拉地區的詩人也創作了舞蹈劇,使用當地的方言,讓藝術家用伴奏音樂表演。這些舞蹈劇被稱為Kuchipudi Bhagavatam,逐漸演化成現在的庫奇普迪舞蹈。

安德拉邦的舞蹈傳統可以追溯到各種來源。在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後2世紀間的《樂舞論》裡,已經提到了南印度安德拉邦這個地區,以及此地的舞蹈風格。這部份《樂舞論》提到的是古典舞蹈中的優雅風格(Kaisikivritti);而名為安德瑞(Andheri)的特殊音樂拉格Raga據說也源於此。在當地出土的眾多古老寺廟與佛教遺址中,找到了舞蹈的蹤跡。位於印度中部的阿旃陀(Ajanta)石窟壁畫中也有舞蹈紀錄的證據,這些壁畫是安德拉邦古代統治者百乘王朝(Satvahanas)王國的一部分。在重要歷史遺跡,龍樹山古鎮(Nagarjunakonda)的雕刻中,可以見到各種樂器和舞蹈姿態,彷彿被凍結在石刻上。西元前2世紀的百乘王朝,其古代文本也提到舞者和精緻的舞蹈姿勢。此外,當地舞蹈的歷史,根據梵語語言的連續性和地區語言的發展,分為兩個時期:從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9世紀為一個階段;從西元10世紀開始為另一個階段。這樣的分類與安德拉邦各種區域舞蹈風格的發展,以及庫奇普迪舞劇的傳統發展相吻合。10世紀的銅銘文中,以南印度的泰盧固語紀錄了與濕婆神教派的相關舞蹈表演藝術。到了西元13世紀,是泰盧固文學的黃金時代,在詩人文學家的作品中描述講述了大量的舞蹈為主題。中世紀的銅銘文顯示,庫奇普迪舞蹈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舞蹈劇受到皇室成員的青睞。

由Kalaimamani Sailaja女士領軍,來自清奈的舞蹈學校Saila Sudha dance Academy,於南印度每年一度的舞蹈盛宴Nrithyasangama中進行庫奇普迪舞蹈表演。台灣庫奇普迪舞蹈藝術家羅凱綺亦參與其中 (圖片:羅凱綺提供、攝影師:Kalai Arasan

庫奇普迪村的舞蹈源由,約莫發生於將近17世紀。篤信奎師那神與奉愛信仰的希德漢德拉瑜伽士(Siddhendra Yogi),被視為是庫奇普迪舞蹈戲劇的改革者、舞蹈整合創新者。相傳希德漢德拉瑜伽士原是個默默無名的孤兒,來自一個遺留許多佛教遺址的小鎮——斯里卡庫拉姆(Srikakulam)。童年時期受到善良鄰居收留且成婚後,他便跟隨了娑摩吠陀的追隨者,前往烏杜皮(Udipi)進行深入的吠陀研究。由於他的學識,在村內建立了好聲望,因此獲得希德漢德拉瑜伽士之名。在他返鄉之際,游泳渡河去探望妻子時,湍急的水流,將其卡在河中央,動彈不得。當下,他向神祈禱,並發願若能脫離險境,願意放棄世俗的一切,畢生實踐發揚奉愛信仰。最後,彷彿獲得神蹟,他順利脫困。

於是,希德漢德拉瑜伽士依照《樂舞論》的舞蹈原則,符合傳統古典美學和格式,結合了南印度的民間舞劇——藥叉默劇(Yakshagna),創作出嶄新的舞劇,並賦予它更加鮮明的風格與優雅。接著,他來到了現在的庫奇普迪村,招集了村內所有的婆羅門男孩,且要求他們進行以舞蹈戲劇作為供養奎師那神的訓練。希德漢德拉瑜伽士要求男孩們承諾,每年都要進行一次舞蹈供養,並且要將這種舞蹈信仰一代一代的傳承給他們的兒子,讓後代持續保留這個傳統。他將這種舞蹈合併了民間傳統和古典形式,且不贊成以此藝術形式訓練女性,主要原因在於他認為女性通常會誇大表情和情感,從而降低舞蹈形式的精神基調。

自此,庫奇普迪村的婆羅門家族後代便擔任起以庫奇普迪舞蹈藝術,來進行傳播奉愛信仰的神聖任務。也因此,庫奇普迪村舞蹈戲劇的表演者都是男性,其中女性的角色亦由男性反串扮演。於是,婆羅門男性成為庫奇普迪舞劇的監護人,並且過著嚴格的宗教生活。白天他們務農,晚上他們進行庫奇普迪舞蹈戲劇表演,教育農村民眾關於印度神話中的奉獻故事與信仰等。

此外,根據希德漢德拉瑜伽士的生平傳說,當他在河中央,誠心向奎師那神祈禱而獲救後,他在對奎師那神的讚揚中,創作出一個叫做Parijathapaharanam的舞蹈,據說這是已知最古老庫奇普迪的舞蹈劇。而現在普遍所見的庫奇普迪舞蹈風格,源於他所建立的舞蹈劇傳統,被稱為博伽梵歌舞劇(Bhagavata Mela Natakam)。

隨著時代演變,庫奇普迪舞蹈逐漸讓女性加入,甚至也有由女性反串男角。然而,以男性為主的傳統一直沒有中斷,即使在今天安德拉邦的一些沿海地區,庫奇普迪舞蹈仍然由全男性劇團演出。

(待續未完) 【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下)
© 此篇文字著作權屬於Niki Saraswathi ,若須引用,請先告知。
© 2019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勿擅自挪為己用,如:個人文章發表、講座、上課講義、表演文宣等任何商業或非商業用途。
請參閱: 部落格常見錯誤著作權概念及常見授權方式』

【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上)”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印度古典舞系列四】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下) – Niki Saraswathi 南亞藝術傳承在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