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上)

本文發表於2019年8月23日南亞觀察站 【印度古典舞系列】 
https://southasiawatch.tw/【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

凱爾盧赫倫•莫帕特拉(Kelucharan Mohapatra)是近代奧迪西舞蹈藝術的代表性人物,對奧迪西舞蹈傳統做出巨大的貢獻。在注重傳統師徒體制而聞名的Nrityagram舞蹈學校中的寺廟,雕畫著凱爾盧赫倫•莫帕特拉大師的雕像;其在奧里薩邦受到敬仰的地位無以言喻。 (圖片) Odisha Sun Times

位於印度東部沿海,棕櫚樹迎風搖曳、洋溢著熱帶氣息,比鄰孟加拉灣的奧里薩邦(Odisha),歷史悠久,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西元前4到5世紀間,奧里薩邦沿海港口,是航海商人帶來經濟活動與傳播印度文明的據點;西元前3世紀時,曾是佛法興盛的羯陵伽王國,是大乘佛教的搖籃地,以及金剛乘的發源地;7世紀時,玄奘大師遊歷此地,見證了佛法輝煌的年代。奧里薩邦內充滿了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豐富的考古遺址,其至今仍以印度教為主要信仰,現為直轄市的普里(Puri)無疑是印度教的聖地,亦是宇宙之神賈格納(Jaganath)的故鄉。同區往東北方的科納克太陽神廟(Konark Sun Temple),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在神廟的舞蹈大廳(Mata mandir)裡,佈滿了古老輝煌的石雕;成千上萬栩栩如生、千嬌百媚的舞蹈雕刻,敘述了奧里薩邦的古典舞蹈奥迪西舞蹈的光輝傳奇。

奥迪西舞蹈簡潔優美,其雕塑般的姿態,與神廟上光輝的石雕相呼應。相比之下,現被稱為奥迪西一詞是個新名字;最早在《樂舞論》中,奥迪西舞蹈原被稱奧德拉舞蹈(Odra-nritya)。

根據現有的考古證據推斷,奥迪西舞蹈應是印度最早的古典風格。在奧里薩布巴內斯瓦爾(Bhubaneswar)附近的烏答亞吉里(Udayagiri)石窟群中,發現了舞者和音樂家的雕刻浮雕,可追溯到西元前2世紀。山區上層主要的皇后石窟(Rani Gumpha)亦有相當規模、連續性的美麗舞蹈雕刻。這些浮雕中,出現了圍繞著一對皇家夫婦舉行的舞蹈宴會場景,並且伴隨著一整個完善的管弦樂隊。這似乎表明,在最初期的發展階段,舞蹈風格主要由皇家宮廷中的女性舞者Nartakis所掌握;在後期階段,舞蹈被賦予宗教儀式的功用,則由神廟中專跳神聖儀式舞蹈的神廟舞者德瓦達西(Devadasis)來執行。西元10世紀,布巴內斯瓦爾神廟中的銘文文獻,紀錄了音樂與舞蹈,且特別提到了與表達藝術相關的經典古籍Abhinaya-Chandrika,然而,這些紀錄並沒有特別講述神廟中的女舞者,反而以間接的方式多次提到了皇家宮廷的舞者。因此,奥迪西舞蹈僅在普里的賈格納神廟,孕育與演化的普遍說法,並不全然正確;反而是在皇家宮廷中滋養了許多。

太陽神廟裡豐富的舞蹈雕刻是奧迪西舞者臨摹舞姿與神態的重要根據之一 (圖片

在神廟裡的舞蹈是儀式性的,皇家宮廷屬於美學審美性質。在奧里薩的神廟舞者德瓦達西稱為瑪哈里斯(Maharis),他們所跳的巴圖(Batu)舞蹈是種供養神的舞蹈。事實上,曾有三類舞者跳過奧德拉舞蹈:宮廷舞者Nartakis、神廟中的瑪哈里斯以及年輕男孩舞者哥第寶(Gotipua)。哥第寶一詞在奧里亞語中意為「單身男孩」,哥第寶自幼女裝打扮,學習奧德拉舞蹈直到青春期外表發生變化為止。他們通常被安排在公眾面前表演,沈迷雜耍舞蹈;這些演出後來成為奧里薩民間傳統劇場賈特拉斯(Jatras)的開幕表演項目。

自西元7世紀起,舞蹈在奧里薩被視為一種極度尊貴的藝術形式,適合用來祭祀神明。因此在當時,舞蹈也成了不少王子公主心神嚮往的追求。例如 12世紀時,東恆伽王朝國王(Anangabhimadeva)的公主,一生沉浸在舞蹈和音樂中,是毗濕奴神忠誠的信徒。同時,國王也蓋了許多寺廟,包括為賈格納神廟建造附屬的舞蹈大廳建築(Nata mandir),讓神廟舞者與音樂家表演使用。更早之前,在西元前1世紀,與史詩《摩訶婆羅多》相關的卡林加王國,其國王加拉吠羅(Kharavela)不僅是音樂和舞蹈大贊助者,本身也是一位舞技嫻熟、優秀的舞者。

奧迪西古典舞蹈呈現出奧里薩邦的地域風格與經濟產業:當地出產的精美絲綢紗麗、銀絲飾品與白色髓花頭飾等。特別是從腰部垂下的三線銀腰帶,是奧迪西舞蹈僅有。奧里薩邦的銀絲傳統製品,影響了東南亞文化。 圖為日籍舞蹈藝術家(左)安延佳珠子與印度的Rajashri Praharaj – Rosy(右)於2018台灣奧迪西舞蹈節講座示範。(圖片) 陳怡靜提供

12世紀時,奧里薩的天才詩人賈亞德瓦(Jayadeva),寫下了他不朽的愛情浪漫詩《牧童讚歌》(Gita Govinda),頌揚奎師那神和愛人拉達之間神聖之愛。據說,這是受到其妻帕德瑪瓦蒂(Padmavati)的啟發所寫的;帕德瑪瓦蒂本身是為神而舞的神廟舞者德瓦達西。至今,《牧童讚歌》仍是賈格納神廟每日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奧迪西舞蹈戲劇所圍繞的主題。幾世紀以來,《牧童讚歌》的吟唱儀式與瑪哈里斯神廟舞蹈儀式是並駕齊驅的雙重傳統。15世紀,毗濕奴運動的奉愛信仰席捲奧里薩,音樂舞蹈更是奉愛虔敬心的首要表達形式。16世紀,隨著當時加賈帕提國王的鼓勵與贊助,舞蹈表演藝術來到了黃金尖峰時期。

然而,從17世紀開始,奧里薩經歷了最惡劣的政治動盪,這徹底改變了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從而改變了舞蹈的地位與狀態。甚至到了19世紀時,奧里薩的諺語也被修改,成為羞辱諷刺舞蹈藝術的語言:

「有些許羞恥心的人頂多彈彈樂器、沒有羞恥心的人就會開口吟唱;而全然無恥的人,就會去跳舞。」

舞蹈逐漸沉淪成為達官貴人的性感娛樂,聲名狼籍。之後還有伊斯蘭教,以及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迫害,直到近代復興運動,奧迪西舞蹈才獲得重生。

(待續未完)【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下)
© 此篇文字著作權屬於Niki Saraswathi ,若須引用,請先告知。
© 2019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勿擅自挪為己用,如:個人文章發表、講座、上課講義、表演文宣等任何商業或非商業用途。
請參閱: 部落格常見錯誤著作權概念及常見授權方式』

【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上)” 有 1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印度古典舞系列五】美和恩典的雕像:奧迪西舞蹈 Odissi(下) – Niki Saraswathi 南亞藝術傳承在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