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happened to the Moon God Chandra in Indian Mythology?
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裡,月亮代表了陰性力量,為潛意識領域,是人類心靈的象徵;主宰著情緒、直覺與感知力。在印度,月亮同樣象徵著母性和分娩,充分體現了來自宇宙的女性創造力,亦是植物之神。於精神層次,人們相信月亮影響著一個人對於事物或人的依戀程度,且賦予了它靈魂的本質。於生活上,人們跟著月相變化而生活;藉由慶祝節慶去辨識一年中的不同階段與相對應的生活態度、以熟悉自己的月亮星座,來掌握更多對自身生命本質的認識。
不同於大多數的人類文明,對陰性特質的月亮,多為具象顯化成優美的女神形象;印度神話中的月神昌德拉(Chandra),卻是個風流倜儻的美男,不但娶妻眾多、還有著不少風花雪月與傳奇事蹟。

出生三次,善變的本質
昌德拉一名,梵文意思為『因明亮而閃亮著』;在經文中,月神被比喻為藍色湖泊上的天鵝,全身壟罩著優美的銀白色,閃閃發光。相傳,月神有三次傳奇性的出生:第一次,出生於創造神梵天之手、第二次浮現於古老仙人阿低利(Atri)的第三隻眼中、第三次出生,即為大眾熟知的攪乳海故事。創世紀初,阿修羅與天神兩方共同努力,攪動乳海;月神與吉祥天女拉克希米,一起從乳海中重生、被釋放出來。

『乳海的攪動』,不透明水彩,約19世紀,印度畫派,收藏於美國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相較於希臘神話中,酒神戴歐尼修斯(Dionysus),以兩次出生,來彰顯其兩元性與雙重人格特質;印度月神的三次出生,除了展現從吠陀時期過渡到印度教萬神殿階段的轉變外,主要突顯出月神極其善變、浪漫與情緒化的本質。
娶27位妻,結果被詛咒
神話故事中,月神擁有二十七個妻子,她們都是達刹(Prajapati Daksha)的女兒,也就是管理世界的眾生之主。根據印度天文學,黃道沿線被區分成27星宿,每個星宿化為一個女神,幫助人間計算時間與季節變化。月神娶了她們,就必須平等對待,這也是達刹要求月神的許諾:身為丈夫,祂將平等地關愛每一位妻子。
然而,婚後,月神卻違背承諾,只鍾愛其中一位妻子羅希尼(Rohini),且屢勸不聽。這造成其他二十六位妻子的抱怨,以及引來岳父達刹的憤怒與詛咒。月神的生命因詛咒而即將消逝,即使是大梵天也無力拯救。然而,月亮身為牽引萬物的重要天體,其死亡將造成世界混亂。當祂越變越暗,即將消失之際,月神悲傷地向濕婆神祈禱。濕婆神透過賜福,重新復原了月神的生命能量;然而,由於達刹的詛咒力量無法收回,月神從此必須經歷盈、滿、食、虧的過程。一個月中有15天,月亮會增加其亮度,在滿月時充滿光輝;而另外15天,逐漸黯淡,在新月裡消失。


雖然成功復活,但月神對於自己將面對的起伏變化,感到失落不安。祂新月時的型態,只會讓祂不斷想到自己被詛咒的陰影,以及自身減弱的力量。對此,濕婆神慈愛地安慰著祂:新月的型態代表著,在黑暗中你仍保有自身力量,哪怕只是些許。我將把化為新月的你,戴在我的髮髻上,讓我的奉獻者明白,即便在他們的生命感到最黑暗、最陷落之際,他們永遠都在我的頭頂上,有我的支持。而你月神,也將成為我濕婆神永遠的象徵、重要的夥伴。

而濕婆神,從此也多了一個化身:昌德拉謝卡爾(Chandrasekhar)意為將月亮戴在頭上的人(註1)。
勾引木星人妻的外遇生子事件
月神愛上了星星女神塔拉(Tara 註2),但是塔拉已是木星的妻子。在印度天文學與神話中,木星是顆重要的指導星,以嚴肅理性、年紀較長的男性形象出現,名為布里哈斯帕蒂(Brihaspati)。木星又被稱為古魯(Guru),是為眾神的導師,其地位聲望可見一斑。然而,充滿條理、哲學且說教的木星,無法溫暖妻子的心;於是當英俊、浪漫且因善變情緒的特質而充滿激情的月神出現時,塔拉女神也同時與其雙向奔赴。
布里哈斯帕蒂不堪受辱,於是向天帝因陀羅表示,若天神不為他帶回妻子,就停止任何指導與祈福的祭祀,如此天神們將面臨敗戰阿修羅,且失去主導權。因陀羅無他法,只好與月神宣戰,經過一番混戰後,塔拉女神終於回到丈夫身邊。但此時,塔拉女神已經懷孕,且對誰是孩子的父親一事始終保持沉默。但她子宮裡的孩子卻大聲的自我宣告著,自己是月神之子。這激怒了正牌丈夫木星,對其詛咒,預告月神之子生來將是雌雄難辨、非男非女之身。於是,瓜熟蒂落之際,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是個外表漂亮、雌雄同體的孩子。月神與星星女神的孩子隨後被命名為布塔(Budha),即為水星。水星在占星學裡的代表特質為:極具流動性,屬於中性,既非甲、也非乙,既是甲、也是乙;掌管著溝通、思維與傳遞知識。

(延伸閱讀,點入連結處)
(圖:拉維·維爾馬 Raja Ravi Varma作品,維基c.c.)


月神昌德拉的故事,今天就暫時講一個段落。雖然月神很明顯地,因為自身的情感偏好與善變的情緒,常為自己惹來業力般的混亂爭議與糾紛(月神和大象神也吵架,下期揭曉);也因此,招來詛咒,傷到自身與他人。然而,在印度的傳統中,仍對月神有極高的評價與尊崇。因為,唯有心靈與情感,才是最能接近真實自我的路徑。除此之外,印度人相當注重也懂得情感本身的力量(延伸閱讀:『樂舞論 九種情緒』、『愛在分離時』)。透過各種細微情緒的表達與體驗,充實豐富生命,也締造生命的創造力。因為,熱情即是生命力的根基。而當人們感覺自身缺乏力量時,曾有過陷落經驗的月神,也成為人們感同身受、祈禱陪伴的對象。
註1:濕婆神有了月亮的陪伴,成為昌德拉謝卡爾(Chandrasekhar),意外在濕婆迎娶薩蒂時,發揮關鍵性的幫助。
註2:在此篇文章中,Goddess Tara以『塔拉』一譯名,作為與佛教的度母之間的區別。
*本文受邀於 榮格人文講堂_給大人的心理學 社團邀約,為該社團每月的神話專欄文章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固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