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soon Season: 一場雨,就是一次的停歇、一次的等待、一次的洗淨、一次的流動和一次的重整


在印度每年的雨季日常
往昔每一年的雨季時刻,幾乎都在印度。對於水的體驗,特別深刻。
山頭不時出現駭人的電閃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腳下不停的泥濘,以及瞬間溼透一身的狼狽;都是雨季的日常。
當雨水隨時落下之際,人們偶爾閃躲;更多時候,並不介意全身讓雨水沁透,渾身濕漉,自然而然成為大自然的一部份。
雨後,街頭的動物甩著身上的水滴;每日一場又一場的雨,是上天賜與的天然洗淨。
一場雨,就是一次的停歇、一次的等待、一次的洗淨、一次的流動和一次的重整。
大雨過後的天空,更加清澈,空氣也變得清新。地面上浮現出一處處土黃水坑,積水四處氾濫,讓人幾乎寸步難行。即便是需要三步作兩步、像是表演特技般的在路面上跳躍,以避開積水;而或直接涉水而過,一樣無阻人們慢悠悠的提上一杯熱奶茶,上街串串門,恢復生意,照樣行使日常。

倘若正巧在市集附近,我會踩踏著積水,跑去買個最愛的烤玉米Bhutta。這是夏季的特產,我最愛的美味;每次厚臉皮的央求老闆,多用上一顆小檸檬,和著鹽,在碳烤好的玉米上用力刷上幾層。最樂乎趁著雨後的一時涼爽,享用起這熱呼呼街頭美食。

你要淋雨成落湯雞嗎?這是神的恩賜
四周的印度人個個身強體壯,經常是很有底氣的,一副『淋濕了也無妨』的氣勢,甚至主動享受雨中的浪漫與樂趣。不是在早晨時刻,毫無猶豫的走入雨中,就當是晨澡了、就是和著雨水刷牙洗臉更是便捷;就算是頂著一頭厚重、濕漉漉的辮子長髮,也無所謂的耐著性子,等其自然風乾。
每回一早睡醒,從陽台上瞧見了這樣的印式生活哲學,大驚小怪之餘,都不免直呼無福消受。
我是個體虛的台灣人,淋了雨會著涼生病的,因此是個認真的避雨大王。
但這都市小孩刻意的小把戲,並不會太降低,讓我措不及防、徹底淋成落湯雞的機率。當突如其來的雷雨,冷不防的傾倒在頭頂處,我則緊抱著懷中的包,大聲尖叫,一邊奔跑躲閃,有點幼稚又傲驕的宣告著:媽啊!我不要淋濕啊!
其實,避開大雨『醍醐灌頂』的舉動,在印度人的思維裡,就像是傻傻的拒絕了神的賜福。根據印度教的傳統,特別在早晨之際,在頭頂百會之處,使勁沖上一壺冷水,以及將身體浸泡在潔淨的水中,對於保持身體的活力與能量流暢,是最佳的方式,也被視為是神的賜福。也或許,這是印度人會毫不猶豫的走向大雨中的原因之一了。


而我,有骨氣頑強抵抗的成果,經常是懷中還勉強抱有一個乾燥的小包;除此之外,全身上下無不一處不掛著水滴,一副落水狗模樣。
在一個更高的大我面前,人的確是渺小,但仍有選擇權,我心裡是這樣想著。但在霎那間,彷彿看到了天地之間的自然諸神,對於我使出的『小人物避雨奇招』,有著莞爾的一笑。祂們滿我的願,於是保全了我的包;大雨來勢洶洶,卻是公平地齊落在萬物身上。我亦能選擇開心的迎接,或在一己之力下,選擇不全然接受。而我的不全然接受,或不接受,也被上天無條件的接受著。
雨中,不存在時間
如果,雷雨落下之際,恰巧正處於屋簷之下、商店裡頭、路上車子交通停頓之時,我會突然長出耐心,安靜地等著。感受著這分分鐘,紛紛落下的水滴、腳邊流竄的小水流,以及觸碰著,若有似無的水氣瀰漫。
當一個觀雨者、一個等待之人,時間是不存在,且沒有意義。一場說來就來、亦不知何時會停止的雨,人處在其中,像是在平行時空、位於一場螺旋狀的空間裡;感官更加打開,更加敏銳地感受當下片刻。那屏氣凝神的瞬間,沒有時間。
雨後,世界又重新動了起來,我們得再度面對所有的失去與擁有。可能失去生命、失去村落間對外的道路、面對家園的損毀、山崩與橋斷,滿溢出來的排水溝等。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天空出現一抹雙彩虹、樹木與農作物再度充滿生機,空間重新灌滿氧氣;眼睛所見,因為水的洗禮,更加清晰。老鷹再度在高空中翱翔,小狗與黃牛四處閒晃,人們再度端起一杯熱奶茶話家常。大雨過後,又是重生的開始。
至少,我是這麼感受著。

雨季的尾聲
八月的尾聲,也是雨季即將結束的時刻。即便如此,大雨的砲彈仍不時的掉落,彷彿仍試圖強勢地在宣示著什麼。這時跟台灣即將邁入秋季時的氛圍相同,有一種逐漸往內收的態勢。和六、七月、八月中的炎熱不同,此時的雨後帶來的不再是消暑的快感,而是讓人瑟瑟發抖的寒意。我裹起羊毛披肩,發抖著,頭髮和外衣上還掛著水滴,再度耐心等待著雨神停止最後的發威。安靜地看著街頭巷尾發生的一切,體驗著雨季尾聲的另一種面貌:快速生發又急速落下,掉落間,又響起滴滴答答規律的節奏,串起了不同的個體之間、連結起每一種生命形式,驕傲地展現著雨季獨特的活力與魔力。
這就是我在印度的雨季生活。
不僅僅在舞蹈藝術上、書本上、傳統故事裡,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印度的環境與自然的一切,都引導著我,以不同的角度,深入生命的本質。



雨季的故事與傳統還會繼續
古時的雨季被視為凶險之季;突來的惡水、茂盛傷人的草木、頻繁活動的蟲蟻與蛇類,讓這個季節充滿了危機與風險。不但婆羅門教與佛教倡導『結夏安居』,避免修行者在雨季外出化緣,陷入危險。印度教的傳統,也在重要的雨季月份開始(阿沙達月、室羅伐拏月與婆羅缽陀月),藉由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節慶與神明的故事,提醒教導著人們,節氣與環境的本質。並且強勢透過頻繁的齋戒與儀式,引導人們敬畏自然、順應節氣、節制慎行,以及心存正念與具備善行的重要性。
雨季即將結束,但是雨季的故事還會繼續。
大家熟悉的大象神,在雨季的尾聲出現,大立大破的姿態,宣告雨季的結束,障礙盡除。
*相關延伸閱讀:
*雨季相關節慶延伸閱讀(按照月份,部份粉專短文)
阿沙達月(Asadha.)公曆六月到七月:
室羅伐拏月(Shraavana)公曆七月到八月
【節慶與文化意象】雨季的節慶:印度蛇節Naga Panchami
*婆羅缽陀月(Bhadra)八月中到九月中
象神節(Ganesh Chaturthi):即將上架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固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2022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