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再述】羅摩王死亡事件:猴神哈奴曼的生死課題

『未來,還有會更多的戒指落下,所幸地下界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容納羅摩王丟下的戒指。』
 
劫的循環,永無止境;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生來即是死;死後又會重生。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主軸,圍繞著羅摩王子一生種種的歷險與經歷。在印度典型的思維中,有著理想英雄之稱的羅摩,為了恪守『利益君王與父母』的法教(dharma)規範,於是帶著他心愛的妻子悉多、友愛的弟弟拉克什曼,開始了長達14年的森林流亡生活。而後,隨著悉多被好色的魔王羅波那(Ravana)綁架,猴神哈奴曼(Hanuman)加入了羅摩聯盟;一場驚心動魄、邁向高潮的戰鬥與冒險旅程,於是開啟。《羅摩衍那》中的核心人物群,在印度與其他許多國家,如東南亞各國,受到了無數代人們的崇拜與喜愛。尤其是羅摩王子,不論是在他暇滿的黃金時期,或者是充滿苦難的艱難時期,始終展現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他示範著如何遵守法教,當遇上矛盾兩難之際,該做出最合適的抉擇、且積極行動。也因此,跟著羅摩腳步,人們感受到了心中的理想與共情;即便是已經趨近完美的羅摩,也需要經歷無數的磨練與苦難,方能成為成熟之人。

猴神哈奴曼雙手托著羅摩王的左腳,以表達忠誠與敬重。
『羅摩、悉多、哈奴曼』,約1765-1770,作者未知。不透明水彩,來自印度恰姆巴,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羅摩王的死期

在《羅摩衍那》中,羅摩被描述為印度教的保護神-毗溼奴的第七個凡間化身。不論是他的誕生、養成、成婚、流放、打敗魔王,光榮返鄉、拋妻獲子等歷程,皆被詳細記載、被大眾廣泛知曉。然而,當榮耀集於一身、一切都塵埃落定之時,這位理想國王,又是如何結束他的一生呢?這部份在史詩中,並沒有提及,但在印度民間故事的流傳中,羅摩王的死亡事件,連帶著猴神哈奴曼的覺醒,無疑是個迴盪於世代人心、令人深刻省思的教導。

(圖:維基cc)

難以離別的主僕情

眾所皆知,羅摩與猴神哈奴曼之間的主僕關係,神聖且緊密;這也是《羅摩衍那》故事裡,最大的焦點之一。哈努曼感動於羅摩高貴的人品與情操,加上本身勵行於奉愛精神,於是誓死效忠於羅摩,陪伴他經歷所有歷程,成為他最完善的力量與守衛。

然而,當羅摩的死期來臨之時,猴神完美的守護,讓死神閻摩嘗試了許多次,仍無法踏入羅摩的王城-阿瑜陀耶,羅摩因此無法順利結束此生。

羅摩明白他的離去,會使深愛他的哈奴曼心碎,難以痊癒,於是用計,差遣哈奴曼離開。

示意圖:羅摩的戒指。(圖片為神話劇截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使用範圍。)

尋找掉落的羅摩王戒指

羅摩摘下手上的戒指,扔入地板的縫隙裡,接著命令哈奴曼為其取回戒指。

哈奴曼將自己龐大的身軀,化為螞蟻般的大小,鑽入了縫隙;之後,他一路來到了地界最深處:地下界(patala-loka)。這裡是納迦王-瓦蘇基(Vasuki)的領土,當哈奴曼來到地下界,熟知生死祕密的納迦王接待了猴神。

瓦蘇基開口問道:『哈奴曼,你為何來此?』

哈奴曼表示:羅摩王的戒指掉落到此地,他是來取回的。 瓦蘇基點點頭:『跟我來,我給你戒指。』

保護神毗溼奴化為巨大的宇宙形體(Vishvarupa),包含了三界。頭部到腹部為天界,腹股溝為地界,腿部為下界(冥界)。下界的最深處,為地下界(patala loka),為蛇族居住之處。
在此圖中,地下界顯示為足部有蛇圖示處。


『毗溼奴的宇宙形體』,約1800-1820年,作者未知。來自印度拉賈斯坦邦、前齋浦爾王國。紙本不透明水彩和金。收藏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戒指山

隨後,瓦蘇基領著哈奴曼來到地下界的中心處,那裡堆著一座高聳的戒指山!

瓦蘇基告訴哈奴曼,他必定能在此找到羅摩的戒指。

哈奴曼在成堆的戒指山裡,拾起一枚瞧著,是羅摩的戒指。

他又拾起另一枚,也是羅摩的戒指。

他很快又捧起了一大把,仔細端詳,的確都是羅摩的戒指!

一旁瓦蘇基說道:『快拿走羅摩王的戒指吧。』

『哈奴曼帶回整座藥山』,約1800年,作者未知。來自印度拉賈斯坦邦,不透明水彩與墨水,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哈奴曼一臉吃驚,表示他無法分辨,究竟哪一枚才是羅摩真正的戒指?因為它們的確每個都是!

『這到底怎麼回事?!』哈奴曼尋求解惑。

熟知生死輪迴之事的瓦蘇基解釋道:

『偉大的哈奴曼,這些戒指,的確都是羅摩王丟下的。』

『我們存活著的世界,是不斷重複著生與死的自然循環。這樣的生死循環迴圈,被稱之為劫(kalpa)。每一個劫,又是由四個宇迦(yuga)組成的。羅摩王子在第二個宇迦週期,誕生於阿瑜陀耶城。當他的一生要結束時,他會丟下一枚戒指到地下界,就會有一隻猴子也跟著跑下來,要取回戒指。當猴子在地下追逐著戒指時,地面上的羅摩,正跟著死神離開。而後,歷經了好幾十萬次的劫,同樣的故事就會上演,於是這裡累積了這麼多羅摩的戒指。這些都是他丟下的,而你也在此出現了好幾十萬次!

『蛇王雕刻』,拍攝者:Ms. Sarah Welch。源自印度泰倫加納邦Alampur  Navabrahma Temples 神廟
天花板雕刻藝術,約8世紀雕刻。(維基cc)

未來,還有會更多的戒指落下,所幸地下界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容納羅摩王丟下的戒指。』

劫的循環,永無止境;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生來即是死;死後又會重生。

哈奴曼望著成山的戒指,終於醒悟。

羅摩一再讓他到地下界取回戒指,絕非是無理取鬧。

而他能與這座戒指山相遇,也並非偶然。

羅摩在告訴他,無人能阻止死亡的到來。羅摩會死、所有的生物都有死期,這個世界也會滅亡;但當世界重生時,和所有生物一樣,羅摩也會重生。

意識到此,哈奴曼對瓦蘇基表達感謝,納迦王引導了他從執著的愚昧走向了智慧光明。

『哈奴曼』,當代畫作,約1910年,作者:Ravi Varma (維基cc)

當哈奴曼返回地面時,羅摩王已經離開了他的身體;而哈奴曼,也終於學會放開了他最親愛的室利羅摩(Shri Rama)。

後記

不論是在印度的街頭或廟宇裡,不時見到猴神哈奴曼的雕像或畫作,像是這個城市的守護者一樣,英姿颯爽的佇立著。有一半以上的景象,強調著哈奴曼忠誠於羅摩與悉多的意象。例如:哈奴曼扯開胸膛,整顆心裡面裝滿了羅摩與悉多、羅摩像擁抱小孩般,親暱與哈努曼環抱在一起,回應他真誠的愛。哈奴曼表現出時常憶念羅摩,不論距離多遠;而在供奉羅摩悉多的主神廟裡,永遠能夠在外的一室,見到守護者哈奴曼。

關於為什麼原本就擁有各種天界恩惠且無敵的猴神,會對羅摩展現如此無條件的奉愛忠誠?史詩之外,還有許多神話小故事,來說明哈奴曼與羅摩之間緊密的緣由。但若一言簡述之,羅摩為人身,卻能成為哈奴曼的精神導師,與其說猴神是獻身於人、或獻身於毗溼奴神,不如說是獻身於至高無上的存在,而那個存在可能會是他自己。但前提是,當他覺醒之時。

在印度教神話中,當哈奴曼滿腔熱血的對羅摩表達一片忠誠,他也象徵著向未覺察於自身內在神性之行者;但同時,猴頭人身的哈奴曼也代表著瘋猴子的心智,亦能通過奉愛修煉,呈現忠誠堅定的品質。

關於羅摩王死亡事件,伴隨著哈奴曼的覺醒故事,就說到這裡。哈奴曼在印度文化裡,是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半人半猴的模樣,卻有高尚的神聖品質,是印度人心中完美的守護,也是給世人一種精神鼓舞的示範。

*本文受邀於 榮格人文講堂_給大人的心理學 社團邀約,為該社團每月的神話專欄文章

延伸閱讀:《羅摩衍那》番外 [格列佛遊記的印度原型]:被神賞賜可以日日睡到飽的巨人戰士-昆巴卡爾納( Kumbhakarna)

延伸印度音樂藝術:[為哈奴曼點播的一首曲子]阿南達·香卡爾的『想你』Ananda Shankar’s Missing You (1977)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固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