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the Killing and Death of Shravana Kumara in Ramayana
史詩《羅摩衍那》整體的故事開展,其背後之驅動力在於『分離』。從故事的一開端,十車王的繼承人、優秀的羅摩王子被迫放棄王位,必須流放於森林十四年,以兌現十車王之於后妃吉迦伊的承諾之時,就開始了故事裡的第一個分離之苦。表面上這個分離來自於十車王過去賜予吉迦伊的恩典,但這位老國王的心碎,其實源自於一段不光彩的黑歷史、不為人知的詛咒:那就是孝子耳聰(Shravana Kumara)被殺事件。

孝子耳聰(Shravana Kumara)與十車王之間的恩怨情仇,成為日後十車王骨肉分離的因果。(圖:印度日曆 根據著作權法,為合理使用範圍)
誰是耳聰?孝子耳聰,又名夏萬那(Shravana)(註一)
如同年輕時的十車王十分渴求繼承人一樣,不惜實施馬祭(註二)與多次祈請,好不容易獲得了羅摩王子等優秀之後代;窮困男孩耳聰同樣是其父母經由不間斷的苦行與展現虔敬心,終求得大梵天賜福,所獲之兒。
耳聰雖出身貧困,但極其聰慧、誠實正直、人品極佳,且對父母懷抱著真誠的愛與尊重。他的主要教育學習來自於實踐苦行的父親,與博學的母親;除此之外,並未接受任何上師的教導。耳聰非常孝順父母,特別從他出生之際,父母便雙盲;他因此不得不獨自承擔起生活所有重擔、操辦家務、服侍兩老。父母的各種要求,他都盡力去滿足;也經常為他們祈禱、讓他們過得舒適、快樂。
父母朝聖的願望
一日,每日誦經的雙親,突然哀嘆了起來;感嘆著自己年事已高、腿腳不便,且雙目失明,無法實踐朝聖的心願,這讓他們憂心不已。原來,印度教徒相信,人至晚年,應到各個聖地朝聖,以淨化靈魂,如此當死亡降臨之時,才能夠更接近造物主。然而,在這個幾乎供不起任何條件的家庭裡,唯一能夠行動的冀望只有兒子耳聰。為了讓年邁的父母安心,耳聰只好扛起父母親『欲淨化靈魂』的重任。於是,他發揮起聰明才智,製作了一條結實的扁擔,再將父親、母親,各自放置於扁擔前後的兩個竹籃裡,就這樣扛起兩老,開始了朝聖之路。
耳聰肩頭上扛著兩老,走過了無數個田野與村莊;穿越了森林、河流與沼澤,翻山越嶺,順利地陸續參訪了幾個聖地與神廟。在經過亞穆納聖河(Yamuna)之際,耳聰不忘將父母放置河中沐浴,以滋養他們的身心,這讓眼盲的雙親,非常開心。 一日,耳聰等一行人來到了阿瑜陀耶(Ayodhya)城郊的一片森林,就在恆河支流-薩拉悠河(Sarayu)的附近。由於旅途勞累、兩老口乾難耐,便要求喝水,於是兒子耳聰將父母親安置於樹林僻靜之處休息,自己拿了個壺,去河邊取水。

單獨狩獵的十車王,誤殺了耳聰
圖:『十車王與耳聰』, 19世紀畫作,Raja Ravi Varma,CC
十車王誤殺耳聰
此時,仍是王儲的十車王,也正巧在附近狩獵。
十車王是位英勇的戰士,因『能駕十車、能行十方』而獲其名,同時是個著名的神射手。不同於其他弓箭手,仰賴於敏銳的觀察力,鎖定獵物後射擊;十車王對自己的聽覺狩獵技巧感到相當自豪,並且獲得許多讚美。即是在黑暗中,他也能靠著聲音的差異去判斷,他遇上了什麼類型的獵物、能夠如何使其致命。
於是在這黃昏時刻,十車王意氣風發的騎著馬,獨自在森林時尋找獵物。
他聽到了不遠處傳來輕輕拍打河面的聲音,以及咕嚕咕嚕的氣泡聲。他靜靜站上了一會兒,就充滿信心的判定,他遇上一隻輕巧的鹿,正在河邊喝水。
他立即拉滿了弓,毫不猶豫射了出去,隨即聽到一聲慘叫,孝子耳聰中箭倒地。
十車王尋著痛苦的尖叫聲前來,很快看到自己犯下了可怕的錯誤。躺在血泊中的不是一隻垂死的鹿,而是奄奄一息的耳聰。他受了致命傷,很快就要沒了氣息。
十車王為自己魯莽的行為,感到十分後悔,但為時已晚。他抱起耳聰,俯身聆聽著關於這個陌生男孩的訊息。垂死的耳聰報上了自己的姓名,並告知盲人父母還在附近的樹林中,等著他取水回去解渴。他告訴十車王,他是父母唯一的生路,請求十車王,照顧他年邁失明的父母。語畢,耳聰就嚥下最後一口氣。

南印度安德拉邦的Srisailam Mallikarjuneswarar 神廟牆上雕刻,紀錄了史詩《羅摩衍那》中,十車王誤殺孝子耳聰事件。(圖:photo credit by Arulghsr cc)

十車王羞於告知雙盲父母,兒子耳聰死亡真相。
羅摩衍那 (The Freer Ramayana) 對開本,卷。1,對開頁 p98;莫臥兒王朝藝術家Kala Pahara, 1597-1605,紙本不透明水彩,印度 photo cc 。
十車王一箭三殺被詛咒
大錯已鑄成,十車王滿懷羞愧地,拾起水壺,尋到耳聰父母的休息處,不敢發出任何聲音。他怯懦猶豫,不敢輕易說出殘酷的事實,彷彿如此,可以減緩悲劇的重擊。
盲眼老人們聽聞腳步聲,卻不見動靜,感覺異常,於是開口問道:
『兒啊,你怎麼去了這麼久?我們很擔心你。你即便只是離開一會兒,我們都會感到焦慮。』
『我的口好乾,水呢?』
『你怎麼不說話?你在生我們的氣嗎?因為我倆讓你這麼辛苦?』
當意識到來人並非兒子耳聰時,兩老開口問道:
『你是誰?』
『我是你們的罪人。阿瑜陀耶城的主人,十車王。』
『我們的兒子耳聰呢?』
最後,十車王不得不將所有發生的一切,誠實告之。
眼盲老人悲痛大喊:『你像射殺野獸一樣,殺了我們的兒子!你讓我們變得一無所有!從今以後,我們該為了誰而活?又該如何活下去?我們寧願耳朵也聾了,這樣就不會聽到這麼悲痛的消息了。』
心愛的兒子不在了,眼盲雙親無法承受,於是開口詛咒十車王:
『聽著,十車王,就像你在我們年老的時刻,奪走我們唯一的希望、帶給我們無盡的悲傷一樣。終有一天,你也為你心愛的兒子哭泣,飽受分離相思之苦。這件事也許會因為時間而被淡忘,但詛咒一定會應驗。』
語畢,悲憤的兩老接連倒地,雙雙離世。

十車王在薩拉悠聖河旁,火葬了耳聰一家。
《羅摩衍那》『阿瑜陀篇』對開本,c. 1750-75,目前收藏於印度布里辛格(Bhuri Singh Museum)博物館
與愛子羅摩分離的十車王
時間回到羅摩王子放棄繼承王位、流放於森林之際,悲傷不已的十車王赫然回憶起這件不光彩的往事,而後在思念中抑鬱身亡。他的愛子羅摩的分離之苦,在此應驗。

十車王抑鬱而終之際,羅摩王子無法返家,骨肉分離。
(圖:神話劇《羅摩衍那》(1989) 劇照。根據著作權,為合理使用範圍)
故事的尾聲:耳聰父母為什麼眼盲?
在印度的街頭、傳統月曆或坊間的兒童讀本中,經常能看到孝子耳聰的圖像:一臉微笑,肩頭上掛起一條扁擔,懸掛著兩個竹籃子,上面端坐眼盲的父親與母親。
耳聰的故事,在大街小巷與世代間不停的流傳,這除了凸顯出印度文化,十分注重孝道外,也反映出了對孩子對父母親的依戀。在現實生活中,每年都有各式各樣的『孝子耳聰』出現在大眾的視線裡。不論是仿照傳統故事,肩扛著雙親,徒步行走朝聖的、騎著機車或自行車,帶著父母朝聖;也有全心奉獻照料罹癌父母,不惜帶著父母不斷走訪各地治療之所的等等,另一種形式的『耳聰』。

現代耳聰:Kailash Giri自28歲時,就仿效耳聰,扛起盲母 Kirti Devi,行走全印度所有朝聖點,費時20年,也曾到達尼泊爾的賈納克布爾。(2016.04.20 India.com 報導)

來自邁索爾,40 歲的 D. Krishna Kumar 帶著 70 歲的母親一起騎乘機車朝聖。迄今為止,他們已經走了 41,000 多公里,參訪了全國多達 20 個聖地。(印度Zee新聞2019 年 10 月 25)

2015年出品的印度電影『一切都很好』(All Is Well),由Umesh Shukla執導,探討了如何平衡父母與個體之間的關係。
不同於西方史詩神話,從故事一開端就陳述了兒子處心積慮去推翻父親,以完成自我力量的建立;以及上一代懼怕下一代的壯大,乾脆直接先吞噬掉後代等情節。印度的史詩神話,反而講述了優秀的兒子,為了成全父母的逸樂,就算奉獻犧牲了自己的一生,也在所不惜。
耳聰的故事,很容易讓焦點停留在權貴誤殺貧困孝子,讓原本就悲慘但努力向上的勵志家庭,又遇上橫禍,如此這般的不勝唏噓。但關於耳聰的家庭,也有個鮮為人知的背景故事:
先前說到,耳聰是其父母實踐苦行與虔敬心,終獲梵天賜福,方能收獲麟兒。
梵天賜福之際,不忘提醒:『你們必須讓你們的兒子遠離他的出生;你們的雙眼不能一直直視著他,否則你們將會失去光明。』
終究這對父母無視梵天的警告,對著兒子直看,依戀不已,於是很快都變成了盲人。
印度神話故事中,充滿了恩賜與詛咒,而這些無疑都是業力的原型、推動愛合與分離的驅動力。
當不可抗的分離來襲,不論是生離,亦或是死別,都是強制性打破個體間的過於膠著的羈絆,將個體本身的責任與義務,回歸到自身身上。
註一:
Shravana一詞,梵語意為『耳朵』、『三角形的斜邊』、『耳聞學習』、『名聲』、『被聽到,或被透露出的』、『流動的財富』等。
在印度教傳統儀式中,從上師那裡『聽聞』到奧義書的祕密本質,稱為Shravana;這些祕密意謂著需要透過全新的聽聞、反思後以獲得智力上的信念。換言之,聞學,是學法的第一階段。
故事裡的耳聰,沒有跟隨上師學習,只聽聞父母教導。
註二:馬祭為國王專屬的祭儀,原為國王求子之用,後為證明國王的統治權。
*本文受邀於 榮格人文講堂_給大人的心理學 社團邀約,為該社團每月的神話專欄文章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故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2023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