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的空間裡,有兩條準則: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有些事則必須發生。
A stage space has two rules: (1) Anything can happen and (2) Something must happen—(Peter Brook)

把印度黑公主逼哭的男人
曾經把印度的驕傲、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黑公主,逼到角落咆哮大哭,怒斥其為魔鬼的英國劇作家-彼得·布魯克,於2022年7月2日離世,享年97歲。
彼得·布魯克於80年代,創作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舞台劇,將印度的故事搬上國際舞台。身為二十世紀國際劇場的傳奇人物,號稱戲劇發明家,彼得以獨特的敏銳力,深入印度的核心精神、以開放性舞台的詮釋方式,將印度教神話轉變任何文化都能親近的普世價值。
這其中的多重魅力,來自於包括了複雜且多元的元素齊聚一堂、百轉千迴的故事線、新穎創意的戲劇舞台、以及引發人性與情緒共鳴的勾招力等。古老的印度史詩故事,以嶄新驚豔的風貌,呈現在世界面前,獲得了空前的迴響。西方觀眾能以新的視野,體驗印度的故事,擁有一回由東方引領的獨特心靈饗宴。

(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使用範圍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是部曠世巨作,講述了在眾神手中,引發了兩房堂兄弟王子們的衝突。當雙方的軍隊陷入戰爭中,意謂著正式開啟了代表神聖力量的理想英雄,以及魔王力量的反派,兩者之間的道德爭鬥。故事裡的原始森林與豪華宮殿,暗喻著我們期待在英雄傳奇中,能夠清楚劃分出的『正與邪』、如此絕對性的二元論,在人性裡並不成立。故事複雜混亂的源頭、糾葛紛亂的人際關係,則明白陳述出,生命的重點即在混亂中尋得平衡與解脫。這些高度複雜的元素與人性的詮釋,都包含在這個不巧的傳奇故事裡;而這些,是一般創作者難以去掌握駕馭的。
特別是在彼得·布魯克之前,《摩訶婆羅多》從未被改編成舞台劇、未以純戲劇的方式演出。
印度古典劇場模式
在印度的古典劇場中,史詩和神話故事,皆以印度古典舞蹈的等傳統表演藝術的形式來呈現。其中,最著名的為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古典戲劇舞蹈–卡塔卡利(Kathakali);其充滿大量儀式、傳統歌曲、舞蹈技巧與戲劇表達的形式,最適合演繹長時間的史詩故事。印度古典劇場講究九種情感的鋪陳,必須嚴格遵循表演聖經《樂舞論》,藉由古典表演技巧的規格輸出,帶起各種情緒的激發,喚起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奉愛精神,以達更高層次的心靈體驗,與神合一。
即便彼得·布魯克當年在印度受到啟發,做足了田野訪問;包括仔細研究印度教經文、傳統服裝、哲學、表演藝術傳統等功課。然而,當他決定以多元文化來擴展舞台空間、讓國際演員與觀眾一同參與到來自印度的故事時,印度古典劇場講述史詩的獨占性與權威性,就註定面臨衝擊與轉化。

充滿自然元素的印度文化
在彼得·布魯克所創新的《摩訶婆羅多》中,運用了各種型態的自然元素:火、水、土、風。例如:火供祭祀的場景、徹夜燃燒的大火以召喚神的賜福。一丁點的火光在水面上點燃,象徵一觸即發、水火不容的衝突。水的元素出現在人物日常的沐浴、喝水、涉水戰鬥、死在水中等場景。角色人物在沙地上奔馳、原始森林中的移動,是與土的接觸。最後在戰場上,對詭變的戰爭,風向隨時快速切換著,既長且短,是瞬間吹來又立即消逝的風元素。
這些自然元素呈現出一個流動且平衡的宇宙,這是人類共同能感知的意識,也全然符合印度的本質。
彼得·布魯克受訪時曾說到:
『印度有趣之處在於,她是個高度發展的藝術文明,但同時非常貼近原始自然。儘管印度人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但絕非像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是種室內創造的文明。印度的創作,總是與自然元素有關。』

(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使用範圍
婆羅多的故事-也是全人類的故事
戲劇一開始,一個年紀不大不小的印度男孩,身著米白色傳統上衣;受到不知何處傳來的唱頌聲吸引,正穿過彎曲幽暗的通道,來到一處佈滿油燈的洞穴內室。在那裡,他仍表現迷茫,憑藉著天生的活力,帶著一絲好奇,依舊四處尋找『不知名』的東西。直到他撞見了正在靜默的老者–《摩訶婆羅多》的象徵詩人維亞薩。
維亞薩告訴男孩,他正在寫一個關於男孩的故事。關於男孩的種族起源、關於他的祖先、關於他們曾發起的浩瀚戰爭、關於所有人類的故事。維亞薩說,這個故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篇。
屆時,象頭神迦尼薩攜帶著紙筆走入,準備開始抄寫工作。根據印度傳統,表演者和寫作者在工作前需祭拜象頭神,祈禱除去障礙、領受智慧加持。畫面中,象徵人類傳承的印度男孩、介於人與神之間橋樑的智慧老者-維亞薩、神明迦尼薩,對視而坐,共同口說、書寫史詩《摩訶婆羅多》。這是偉大的婆羅多氏族的精彩故事;而婆羅多,即為印度

(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使用範圍
《摩訶婆羅多》帶給人類的禮物
史詩《摩訶婆羅多》是部巨大的作品,長度是聖經的15倍,據傳於西元前2世紀到西元後2世紀左右,以梵文書寫而成。匯集了印度古老的神話、傳說、戰爭與民間故事,結合了倫理、歷史、哲學、美學和神學等。其中導師克里希納的教導篇章,另外節錄成為了印度教的重要經典《薄伽梵歌》。《摩訶婆羅多》在印度南亞備受尊崇,影響亞洲文明甚劇,但在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卻鮮為人知。對於南亞文化圈來說,《摩訶婆羅多》就如同《聖經》、史詩《伊利亞得》和《奧德賽》之於西方文明的重要性。
彼得·布魯克在歷經了五年對該劇的執導與拍攝工作,發表他的看法:
『《摩訶婆羅多》所展現出的,是一種整體宇宙的和諧。這種和諧的存在,只有兩擇一的選擇:要不,經由個體的努力去促成維持;要不,就是毀滅。因此人們必須努力去探索發覺,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何為?以及能如何盡一己之力,來維護宇宙的和諧,而非行使破壞力。人們得去意識到,宇宙的和諧,時刻都處於危險之中。這樣的覺察,將會決定這個世界會去經歷較少、或是更多的危機。我們也正身處的時代,是能夠覺察到這種和諧的可貴性。那麼就必須去思維,個人的角色是什麼?是必須採取行動?還是退出這場遊戲?』

1989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影片截圖
(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使用範圍
彼得·布魯克的創意呈現
彼得·布魯克以他的獨特審美而非哲學思想來傳達《摩訶婆羅多》的精髓。他運用了多年來在亞洲和非洲旅行時,所研究到的各種表演技藝,在長達9小時的舞台上,充分展現各文化元素的生命力。這其中包括了儀式戲劇、東方的講故事方式、印度古典戲劇、西方的魔術和小丑藝技、莎士比亞悲劇模式,和殘酷野蠻的元素。
當上述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的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合到一個無縫流暢的舞台設計中,帶有節奏性的、優雅步入空間。一個接一個,就像電影框架一樣,暗示著宇宙的永恆性和印度的存在。
當然,三十多年以來,彼得·布魯克的《摩訶婆羅多》一劇,不免飽受文化改編還是文化挪用的質疑,以及文本錯誤詮釋等爭議。甚至印度方一度表示無法接受這種改編的審美:『這不是我們的故事』。但不可否認的,彼得·布魯克讓世界重新看到印度文化的精緻面與深度,不再只是弄蛇人的刻板印象。
而在2021年,印度政府般發給彼得·布魯克『蓮花士勳章』(Padma Shri)。『蓮花士勳章』,肯定他對印度帶來極大貢獻。
向偉大的劇場家致敬
R.I.P.

(圖:維基CC)
關於彼得·布魯克與印度之間
Peter Brook 彼得·布魯克(1925-2022)
- 英國劇作家、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國際劇場導演之一
- 1985年將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編導成9小時的舞台上,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讓世界重新看到當時仍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印度。
- 1989年,《摩訶婆羅多》刪減為6小時,編導成電視劇
- 而後,濃縮精華為3小時的電影與DVD發行。
- 《摩訶婆羅多》全劇中唯一的一位印度演員-瑪麗卡·薩拉巴伊(Mallika Sarabhai),扮演環繞史詩故事中的核心人物-Draupadi 黑公主。而其他的角色,則是不同國籍、絲毫沒有印度背景,或受到印度文化陶冶的國際演員出演。另一個核心人物克里希納,則由知名的英國實力派演員布魯斯·邁爾斯(Bruce Myers)飾演。
- 扮演黑公主的印度演員-瑪麗卡·薩拉巴伊,來自印度望族家庭,擁有扎實的印度古典劇場訓練以及豐富的表演經驗,在當時的印度已是家喻戶曉的天才古典舞蹈明星。在排演過程中,與導演彼得·布魯克抗爭、對吼了八個月。因為『我們在印度,不是這樣說故事的!』『我感受不到印度的連結』!
- 導演彼得·布魯克曾多次制止瑪麗卡,本能性的使用印度古典劇場訓練方式進行演出。這是以高分貝的聲調、情緒高昂的奉愛姿態,來呼喚神、堆砌情緒能量。
彼得說:『不要表現的跟潑婦一樣!』
瑪麗卡反抗:『我們在印度,沒有潑婦,只有女神威力夏克提Shakti !』
- 該劇一度引發了性別與殖民議題:白人男性的核心意念,強勢剝奪第三世界國家、處於弱相對勢的有色女性的發言權。
- 印度人一度過於國際版的《摩訶婆羅多》引發諸多批評。除了該劇並非使用印度熟悉的說故事方式,最讓印度人介意的,是最重要的男神克里希納,是其貌不揚又微微禿頭的英國大叔演員扮演。不但無法支撐起克里希納面容英俊的傳統人設,且以印度人無法理解的西方紳士的姿態演出。
- 在2021年,印度政府般發給彼得·布魯克『蓮花士勳章』(Padma Shri)。『蓮花士勳章』是印度政府頒發的四級榮譽獎,授予在其專業領域裡,對印度有傑出貢獻的人物。彼得·布魯克在《摩訶婆羅多》演出的三十年後,獲得來自印度肯定。
- 曾因演出詮釋的差異與彼得·布魯克有著一段不短動盪關係的瑪麗卡,身為一位優秀的表演藝術者,隨後感受到,來自另一種開放性的文化衝擊,所帶給她的成長。
瑪麗卡在2021年,彼得·布魯克獲獎『蓮花士勳章』時,受訪表示:
『當歷經了五年的表演和拍攝結束時,我意識到彼得是一個催化劑,催生出一個新生的我。他教我如何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去拆解角色的表象,直到碰觸到真實的核心:而在那裡一切是空無。他磨練了我在問題點上捍衛自己立場的能力;我必須通過論證角色與《摩訶婆羅多》故事中的每一個要點,來捍衛我的每一個想法和評論。
扮演該劇的黑公主一角,所獲得的榮譽,讓我相信我可以從女權主義和人文的角度,重新詮釋神話;並能夠將這些新的觀點,帶給群眾。這五年的經歷,讓我有信心提出可能會引起媒體或公眾嘲諷的議題與工作。
回想起來,這五年的歷練,造就了身為表演者和創造者的我。』
註一:瑪麗卡是個獲獎無數,優秀的古典舞蹈者、創作家、作家、電影導演、從政者。除了累積無數傑出的藝術成果,她透過電視與電影的影響力,致力於社會變革,特別著重於婦女權益、環保意識等。瑪麗卡亦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的第三級公民榮譽獎-蓮花裝勳章 (Padma Bhushan)
註二:瑪麗卡同時精通南印度的庫奇普迪舞蹈,與婆羅多舞蹈,從小就是天才舞蹈明星。筆者在印度時,有幸與瑪麗卡同場舞蹈會議,就舞蹈為主題,小聊了幾句。本人氣場相當強大,很有女神夏克提的力量,可以想像她與英國彼得·布魯克碰撞的場面,想必是戰況激烈。事實上,瑪麗卡在她的自述中,多次提起在排演該劇時,面臨的衝突所帶給她的痛苦與掙扎。
關於瑪麗卡精通的庫奇普迪舞蹈 相關閱讀:
聖潔的野台戲藝術:庫奇普迪舞蹈 Kuchipudi(上)(下)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固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2022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