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留在印度達蘭薩拉小鎮的日子裡我經常跑去一家山麓下的書蟲書店。經常光顧的緣由,並非它特別好逛,亦或是有著喜歡的書籍吸引著我,而或是老闆會跟你閒話家常、特別熱絡。有一種莫名的、我自己也不太清楚的原因驅動著我前往。可能因為它位於斜坡路下方,視覺上被樓上的房樓擠到小小的山緣角落,形成了一處安靜,反而顯得醒目。也可能是店面沒什麼裝潢,跟印度山上常見的建築物一樣,低矮且單一色,外表隨著歲月和山上的濕氣侵襲,有些髒汙掉漆,卻顯現出它的樸實無華與在地居民的氣質。也可能是門面上大大寫著bookworm字樣,讓我聯想到英國牛津出版社(Oxford Bookworm)書蟲系列讀本,加上一隻可愛的書蟲寶寶圖案,讓我每回一見都不禁莞爾一笑。每次路過,我都忍不住停下腳步。只要不是太忙,我幾乎都會跑進去走了一圈,跟老闆對望一眼,接著又走了出來。
每回回到印度,在那裡的生活對我來言,十分的自然。自然到好像沒什麼好多說的,就是些日常生活。加上往往伴隨著忙碌的工作與學習;以及,非常希望能把握在印度停留的時間,能夠好好去體驗感受這個環境所帶給我的每一刻當下。不同於待在台灣時,必須經常暫時關閉自己的感受,以激發個人專注力量去應對生活與工作;在印度山城的環境,給我更多支持感,支援我專注工作學習之餘,也同時活絡著我的五感,讓我感受到與整體環境,不論是人和人,或與自然生態之間,一種很輕鬆, 自然流動的連結。因此,我通常不太拍照,也不太書寫紀錄什麼來刻意分享。有點自私的想獨佔每一個當下片刻,想把每種細緻的體驗都留給自己,獨得一份難得的內在安靜。

靈性產業的經濟效益出乎想像
即便我對書蟲書局,這麼『情有獨鍾』,多來年,我也從沒『幫它拍過照』。好像週邊的一切,對你來說如此的自然;他們自然的出現你的生命中,你也意識到這些人事物對你的重要性與影響,但又不會刻意的主動性去做些什麼。像是『補抓當下畫面』、『刻意製造更多的經驗』、『有更多的互動或特別去感恩』等。我享受當下內在的所有經驗,讓它自然發生、自然流動。不刻意做些什麼的同時,卻已是最深刻,永恆難忘、難以對人言諭,也是影響最深的生命經歷。
既然我不太拍照,那又為什麼,又會有這張書店照呢? 隱約記得,八月的雨季,說落雨就落雨的天氣,我外出跑來跑去出公差時,突然就被大雨淋個落湯雞了。剛好跑到書蟲書店附近,躲在騎樓下,與之對望,突然一時興起,就隨手幫它拍了個獨照。沒想到這會是多年後,難以再回到熟悉的小鎮,重重記憶的念想。

達蘭沙拉麥克羅干吉區主要大街;街上各種商店林立,也不乏好幾間規模較大的複合式書店
你大概會好奇,這個看起來樸實無華書蟲小店,裡面到底賣些什麼?
事實上,鎮上還有許多家書店,成了在主要的商店大街上的書店群。它們的店面規模相對大、有更具優美的閱讀參閱環境,提供了更多可以讓造訪當地旅客,可以帶回家做紀念的精緻商品。當然,小巷子裡,也有比這家書蟲書店規模更小,賣著本地居民需要的書籍與日用文具等。
每回回到印度,不論身在哪個城鎮,有多忙碌,必定抽空到書店去『巡田水』,看看有沒有需要的書本。達蘭薩拉這個地方,是西藏流亡政府的所在地,主要以西藏文化為主體;同時伴隨著許多西方英文書籍,以及各式各樣來自世界各國的語言相關書籍,以呈現這個喜瑪拉雅山區小鎮的國際化。
書蟲書局裡面,有著鎮上大多書店都有的『靈性產業』相關商品。主要是藏傳佛教、禪修、聆聽你內在聲音等靈性需求的書籍與香芬、音樂等商品。亦或是各位佛教上師,如達賴喇嘛的語錄或開示集等。或是關於西方世界對藏傳佛教有學術研究的專家,或實踐者所寫的分享書;這方面心理學跨越到宗教學領域探索的書籍特別多。最常見是榮格心理學研究者,經常講述與藏傳佛教之間的關聯性。有時,也會有些當時一些熱門的學習領域書刊,如關乎管理學之類的應用書。這裡的書店,更多能見到各種沉甸甸的磚頭書,如:關於佛教儀式的圖解、唐卡、傳統建築的解析、瑜伽書等等。還有一些手作性的商品,如現在流行的禪繞畫、各種創意牌卡、各種塔羅牌等等。另一區就是西方的英文小說,最多的是科幻與奇幻類小說,或是暢銷書,像是提供給長期在此地旅居的外國背包客一些精神上的食糧。當然還有各國的旅遊手冊等等。(寫到此,突然回想到,這裡的書店,比較少看到關於電腦3C相關的書籍。)
除此之外,書蟲書店還有販賣小朋友手作作業練習本,如英文字母ABC的練習、童書、藏文練習本等等。

山城的環境,除了一望無際遼闊的山谷群外,抬頭遠眺則是一座座頭頂白雪的雪山峰
值得說明的是,隨著在印度不同的邦、不同地區與城市,你能夠在書局獲得的東西,大有不同。
前文提到,其實我在達蘭薩拉鎮上或書蟲書局,通常是很少機會能撈到我需要的用書。主因為我所學習專業的領域是印度的表演藝術(舞蹈研究)、神話文學分析、以及古典於印度電影多媒體的呈現等。達蘭薩拉的書店雖然有上述提到不少的心理學研究跨宗教研究專精的書籍,也是屬於我能閱讀的範圍。但在這裡,幾乎很難看到印度民俗文化相關的書籍,特別是印度宗教。

(左)在書蟲書店撈了一本有趣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的曼荼羅》 (The Mandala of Sherlock Holmes),講述了福爾摩斯假扮挪威探險家,在印度與西藏巧遇達賴喇嘛的探險故事。
(右)在達蘭薩拉買到的藏書:西藏文化與民俗相關的書,以及難得看到的尼泊爾傳統建築的書籍
反之,在德里的大小書店裡,印度宗教、藝術與神話等相關書籍,大張旗鼓的四處綻放,像炸開鍋一樣到處都是。在德里的書店裡,有特別多小朋友的童書,內容多半講述印度傳統故事,如史詩故事、神明故事、英雄傳說等。使用的語言方面,英文書寫和北印地語的皆有,比例上差不多。令人驚訝的是,這類童書的風格和形式相當多元,且極具創意。翻開看看,內容大致不斷強調羅摩王子多麼偉大、多麼英勇等民族英雄主義內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羅摩的故事,非但以漫畫格式呈現,英文書寫,且其風格把羅摩畫成像是華威漫畫的超人英雄一樣,滿是肌肉!
不論是在德里書店,或等待火車時造訪火車站裡的書報攤、汽車休息站裡的販賣部、機場書店等;眼睛尖一點,都能撈到西方國際出版社的書。如企鵝出版的英文小說等。這也是我在印度必補貨的物件之一。原因非常簡單,一樣的書本,在印度的盧比價,比起在美國亞馬遜網站貼上美金的售價,不誇張的說,的確是對折再對折。
(左)由國際出版的著名英語小說,如前陣子很流行的白老虎,在印度的售價相對低許多。圖內書籍有企鵝(Penguin)出版, 紐馬克特出版(Newmarket Press), 哈潑柯林斯出版(Harper Collins), 泰晤士和哈德森(Thames&Hudson)等。
(右上)在德里書店購得的五卷書(Panchatantra),是古印度著名韻文寓言集,有許多小動物道德論的小故事內容。
(右下)為瓦拉納西書店購得的印度宗教, 神秘學, 哲學, 佛教思想, 女性於傳統印度儀式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書籍。
這裡延伸一個小插曲:寫論文時,因為太專心閱讀,不小心把美國教授借給我的文學小說弄得髒兮兮的,於是到印度時,就趁機買了一本新的還給老師。同一家出版社、一模一樣的書本,教授的書在撕下了黃色美金售價的標籤後,印在書皮上的是硬生生的印度盧比價。我向老師坦白了自己在印度購買同樣書籍歸還於她,且價格便宜許多時,美國教授當場玩笑性做出捶胸動作,說心好痛!早知道讓我在印度買就好!
當然,當我有特殊需求的用書時,如舞蹈或文學批評等相關專業書籍,就算在大城市,自然也是不好買的(先別說,有時真能買到!)。這時,終極絕招便是叫上一輛嘟嘟車,直接殺到德里老巷子裡的出版社採購了。
當我在充滿傳統印度教文化的瓦拉納西時,能撈到的書籍則更加神秘有趣。許多的吠陀占星、草藥植物學、印度教神秘學象徵、古老的印度哲學、佛教思想等。每一本書都打滿歷史感,擺在恆河附近巷弄的書店架上,加上一點灰塵加持,彷彿更有身價。這大概也是因為專門研究印度藝術、文化、音樂和梵文的古老學府–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Banaras Hindu University)就座落於附近的緣故。貝拿勒斯印度教除了以對印度古老宗教文化專精的研究能量而著名外,(其校訓為『知識傳授不朽』);另外,校園裡有著美侖美奐的印度教神廟,也是瓦拉納西的亮點之一。也因為這樣的校園規模,讓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堪稱為亞洲最大的大學之一。
四度造訪瓦拉納西,停留的同時,竟然也在這些灰噗噗的老舊書店裡,撈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書本回到台灣。年少時期對於這些文化知識的探索,也是相當的熱情。
一張因為躲雨而隨手拍攝的書蟲書店照片,竟然勾發了我如此多的印度點滴;看似不起眼的記憶片段,宛如一沙一世界般,紀錄了我的人生縮影,呈現出一個生命精彩的小萬花筒。現在回想,多少有點後悔,當下過於偷懶沒好好留下一些影像。說服自己這是好好體驗當下,但其實也是僥倖覺得,總是會一直再回印度的吧。
下次再見書蟲書店,不知道會是何時呢?

©此篇文字著作權與圖片版權屬於於Niki Saraswathi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若須進一步引用,請來信詢問:nikisaraswati@gmail.com。
© 2021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勿擅自挪為己用,如:個人文章發表、講座、上課講義、表演文宣等任何商業或非商業用途。
引用通告: [在印度的日常]象神悄然到來:即將結束的季風雨季 – Niki Saraswathi 南亞藝術傳承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