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以神話的意象重述歐南節的豐盛精神本質;介紹獨特的『手抓蕉葉飯薩迪亞』為主要文化依據,且分享作者受邀享用『薩迪亞』的文化體驗。

根據印度傳統曆法,每年約莫在八月到九月、雨季過後的期間,是南印度喀拉拉邦歡慶當地年度豐收節的時刻,也就是歐南節(Onam)。歐南節象徵著豐收、繁榮、富饒;其緣由與喀拉拉豐富多元的農產環境與神話傳說有關。歐南節共為期十天;整個節慶中充滿了幸福、喜悅與富裕的氛圍。不但家家戶戶從裡到外,備滿了各式各樣色彩豐富、且具有文化意義的吃食與居家等佈置;同時,也根據傳統文化節奏,毫不馬虎地舉辦了一連串的舞蹈與祭祀等文化慶典活動。不論是喀拉拉人在屋前以各種五顏六色的花卉佈置了鮮花繪『普卡拉姆』(pookalam),或身著新衣、金飾,而或是開心盡情的購物;喀拉拉人在這些世俗且神聖的行為儀式裡,都刻意的喚起一種天生被上天庇佑、金錢物質自然流動的富裕繁榮感。
喀拉拉人對物質豐饒的自信與滿足,除了來自於四周充足的自然環境資源外,還有慷慨富裕的修羅王瑪哈巴里(Mahabali)的緣故。修羅王巴里在統治喀拉拉的期間,為這片土片帶來了富足繁榮;其本身的資質涵養,是阿修羅中之最,這讓他在與保護神毗濕奴化身的小婆羅門婆摩那(Vamana)三步之約的互動中,很快領悟到真正的豐盛是能夠給予。於是在婆摩那踏出第三步時,修羅王巴里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頭給奉獻出去。(關於歐南節巴里王的神話典故,延伸閱讀:【印度神話再述】水的贈禮:保護神毗濕奴鬥智修羅王巴里)
而歐南節期間,便是一年一度巴里王回歸喀拉拉,重新帶來豐盈的時刻。

喀拉拉邦多元豐富的原生態自然資源,呈現一種富饒幸福的氛圍
Photo by Nandhu Kumar from Pexels
這是為什麼在喀拉拉永遠充斥的一種天然的富饒自信;喀拉拉人打從心底信服著自身的豐盛,且在歐南節一系列的慶祝儀式中,不但是種懷舊的表現,也是在不斷復刻著永恆的富庶輝煌時刻。
歐南節一連十日的慶祝活動,於文化藝術層面上,都極具了創意與娛樂性。有由女性共同舞動、呈現陰性力量的優雅舞蹈『凱闊蒂卡利』(Kaikottikali)和充滿機智趣味,能讓女性開懷大笑的屯比圖拉(Thumbi Thullal)歌唱遊戲活動;還有挨家挨戶傳遞福氣的彩色面具舞『昆馬蒂卡利』(Kummatikali)以及充滿娛樂性、化身為老虎的『普里卡利』遊行(Puli Kali)與刺激的蛇船競賽Vallamkali等。
在所有熱鬧的慶祝活動中,華麗繽紛的食物饗宴自然是萬眾矚目的焦點;其中手抓蕉葉飯『薩迪亞』(Sadhya)無疑是最能代表喀拉拉與歐南節的豐盛精神。

酥脆的油炸香蕉片,時常伴隨著香蕉,擺在『薩迪亞』香蕉餐最左手邊的頭號位置。
Photo by Saveurs Secretes from Pexels
你很難想像,小小的一片芭蕉葉,便能呈現出一席等同滿漢全席的盛宴。傳統上,『薩迪亞』至少放置9 道、一般呈現20-24道,而最多可多達64道菜餚的驚人數字。種種色香滋味的互相交疊、交融,有著生活美學般超越五感體驗,這些種種特點就標注了它的非凡與獨特。『薩迪亞』多項精緻且色彩繽紛的菜餚,讓它美的像一幅畫。喀拉拉盛產的椰子、大米與香蕉為『薩迪亞』的主要基調:椰奶、椰油貫穿多數菜餚,香蕉則是角色明確的擺在蕉葉最左側,也同時以炸的黃金酥脆的香蕉片出現;而大米,是喀拉拉最主要產出的主食,是喀拉拉傳統文化一大象徵。其餘搭配的精彩菜餚包括了:口感香脆的炸脆餅、由時令農產製成的芒果、酸橙、薑等醃製泡菜、各種新鮮的混合蔬菜烹煮成各具風味與口味的咖哩、純酸奶或酪乳等發酵品、以及充滿蔗糖風味的甜製品等。所使用的香料也都皆由在地產,如:胡椒、荳蔻、肉桂、八角、肉荳蔻、月桂葉、芥菜籽和咖哩葉等。另外,咖啡和茶也會適當的運用在料理中。

以各種新鮮水果醃製的天然泡菜,在印度菜餚中不可或缺。
Photo by Saveurs Secretes from Pexels
換言之,一份『薩迪亞』香蕉餐,等於是一個喀拉拉邦的縮影、融入了喀拉拉所有的新鮮活力、動人色彩且美妙滋味於其中。在印度美學的理論中,拉沙(rasa)一詞,梵文原意為『於食物上的種種味道、種種滋味』。每種拉沙皆有其對應的色彩與情感,在彼此交互的化學作用下,交織出成千上萬種細緻的風味。此極致的美學經驗,甚至可創造出人類心靈體驗的高峰。除了五花八門的豐富菜色外,『薩迪亞』以芭蕉葉為天然食盤、菜餚有一定嚴謹的排序、使用右手各手指充分抓食等特質,已透過當代醫學證明,對於人們身體與情緒的健康有極大的助益。(想知道更多關於印度美學拉沙理論,延伸閱讀:【印度古典舞系列一】印度表演藝術聖經:《樂舞論》Natya Shastra)
也因此,『薩迪亞』香蕉餐的精彩,讓你不會因為它是純素食餐而有所遺憾;反而是能充分享受各種感官的愉悅,又能淨化與療癒身心的神聖體驗。
也難怪,喀拉拉至今流行著一句古老的諺語:“Kaanam vittum onam unnanam". 意為:『即便你要散盡家產,也不能放棄吃上一頓『薩迪亞』香蕉餐!』
傳統上,『薩迪亞』香蕉餐在歐南節期間的午餐時段供應;但於婚禮、寺廟、宴客等特殊場合上,也能看到『薩迪亞』的蹤跡。在現代便利交通、物流、與多元文化餐廳的普及下,要嚐一嚐『薩迪亞』香蕉餐,再也不是太望塵莫及的願望了。

『薩迪亞』香蕉餐秀色可餐,能創造出成千上萬種種滋味!
Photo by Saveurs Secretes from Pexels
而我個人體驗到『薩迪亞』香蕉餐的寶貴經驗,是某年剛從印度回到台灣時,受邀於在台的喀拉拉主人家宴會,在主人的充分引導下,愉快的享有『薩迪亞』香蕉餐。
記得當晚,來自世界各路的賓客集聚,大家熱絡閒聊之餘,隱約聽聞等一下要吃banana meal。聽到關鍵字的我,腦袋自動播放著:大夥兒席地而坐,食物以芭蕉葉裝盤,用手或著各種湯湯水水進食等畫面。除此之外,對香蕉餐的陌生,讓我當下產生了許多『很卡通』的聯想。如:
- 把香蕉攪得稀爛,再和飯和在一起,吃起來可能是甜的,也可能是鹹的。
- 把香蕉攪得稀爛,再跟有椰汁的咖哩混在一起,接著配飯吃。
- 把香蕉攪得稀爛,全部菜餚和在一起?…反正不可能香蕉直接拿來吃就對了。
正當我的想像力已經到了極限時,主人開始佈桌了,盛宴即將開始。

有沒有發現照片內的芭蕉葉異常工整?
當主人在佈桌時,我窩在不遠的客廳沙發上,內心想著,芭蕉葉在台灣買得到嗎?迪化街有嗎?還是要去印度雜貨商店?於是好奇的詢問:『要去哪兒弄來芭蕉葉啊?』
女主人高分貝的喊著:『在印度買的,妳要的話我可以給妳幾片!』
走近餐桌一看,沒想到,我還真的問對了。
一向走天然路線的印度,竟然也有善巧方便的人工芭蕉葉!
工整、漂亮、大方、方便,的確是異國宴客的好幫手!

看著女主人細心的把一道道菜餚,放置在芭蕉葉上,感覺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要仔細的分配空間、避免湯汁四溢,還要畫面漂亮。最重要的是,菜餚順序不能排錯,食物與食物不能混在一起,否則會影響到接下來用餐的程序。

接著,所有的賓客都七手八腳的幫起忙了。大夥兒被不斷的叮囑著,擺放的順序和份量不能弄錯。

正式上桌了,還忙著拍照,顯得不太禮貌。
雖然主人與同桌的印度賓客都非常友善,但畢竟是個正式場合,相機趕緊收下,於是留下一張歪歪斜斜的照片。
開始正式用餐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把手給洗乾淨。所有賓客被主人一個個吆喝到洗手間,叮囑務必把手洗乾淨,連指甲細縫都要仔細清潔。而後開玩笑的作勢檢查每個人的手,合格了才能上桌。
男主人恰巧就坐在我對面,很仔細的為在座的客人說明,如何吃『薩迪亞』香蕉餐。
程序即為美學、即為哲理,一點都不能馬虎。為了解說方便,我在下面圖片用黃、藍兩種顏色,標示了號碼,以利說明進食順序。

傳統上,芭蕉葉的葉片開口端要放置在賓客的左方。
最先擺上的是黃色一號印度脆餅papadam與黃色二號,香蕉。接著依序擺上藍色號碼的搭配菜餚,米飯則擺置葉片下方位置。
畫面中菜餚:藍色一號到三號,為不同口味的醃製泡菜;四號、五號為甜食,而後六、七、八號為不同風味的咖喱料理。
如何開始用餐呢?
首先,藍色一號為薑汁醃漬物,它排一號,所代表的意義非凡;為全餐之始,有開啟加乘的作用,同時也代表終點。食用了一號薑汁醃漬物,除了有暖胃、開啟食慾的功能外;象徵意義上,意為吃了一百道菜餚,代表豐盛富裕。因此接下來的二號就變成102道,以此類推。聽聞此,在座的賓客馬上興奮的、異口同聲的表示:『明日要四處吹噓,告訴別人,我們一晚吃了上百道印度菜!』
開始用餐時,男主人教導我們先將一大份的米飯,分出一小份手抓的份量。
接著,女主人在我們抓出來的米飯上淋上第一道湯汁。
第一道米飯,我們必須拿取黃色一號的Papadam脆餅,撕碎和在米飯裡吃。
Papadam脆餅的味道香脆甘甜,非常好吃,與平時吃到的印度烤餅、煎餅,如Chapati, naan, roti 等滋味皆不同。頭一次以自己的手,『自行組餐』,原本擔心會變成像小朋友惡搞出來的玩意兒,沒想到一送入口中,瞬間驚豔!非常的美味!
於是第一口手抓飯就等於吃完了第一道菜餚了。(不,應該是吃完了一百道。)
第一口絕妙的好滋味,也大大增強我對『薩迪亞』的信心與熱情,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後續的菜餚!
接下來,以相同的手法進行第二道。藍色二號 與藍色三號都是在印度很受歡迎的漬物,分別是蘋果與檸檬口味。一般在印度最常見是以印度土芒果來醃漬的泡菜,口味偏酸辣,少帶甜。這裡我們吃到的蘋果與檸檬泡菜是鹹中偏酸甜的味道。這時可隨個人的喜好,以米飯自由交叉搭配藍二號和藍三號;但只能在這兩號來回,不可跨越到藍色四號。
等充分品嚐了前三號的漬物滋味後,在進入第四道之前,必須先『清場』。
所謂『清場』,是必須把前兩道的湯湯水水吃乾淨;並把其餘的米飯『掃』到葉片的角落,讓芭蕉葉保持乾淨。
原來這是『中場休息』!酸鹹滋味吃夠了,接下來先換吃甜食!
不明究理的我,因為前兩道料理非常下飯,還堅持要多加米飯,結果硬被主人『攔了下來』。
主角香蕉終於要上場了!甜口味的開端,請先把香蕉剝皮,撕成一小塊一小塊,再與加入椰奶的藍色四號 混合在一起食用。藍色五號也是同椰奶基底的甜點;這一段由香蕉和椰奶帶來的快樂香甜味,簡直令人上了回天堂。
這其中的湯湯水水看似不好駕馭,但請記得手指萬能!充分的運用手指進食,也是門不容易的技術。
中場休息結束,又再度回到『正餐』。
期間,女主人繼續為大家添加湯汁,和著米飯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藍色八號是雞肉料理。主人特別強調:
南印度料理通常是不食肉的;『薩迪亞』傳統上會出現在寺廟裡,供應給信眾飽餐,是種神聖的分享,吃素才能保持潔淨。而當日由於宴客緣故,才破例提供肉食。
經歷了以上各種味覺的衝擊,於是更不能遺漏了黃色三號,純水的重要性。
在細細品嚐每道菜餚以及菜餚間交融後產生的變化風味後,最終能以純水來回到零的狀態。零的重要性,在印度哲理中,是最無,也是最大無極限;同時也是重新創造各種拉沙滋味的自由空間。
男主人驕傲的說:雖然小小的葉片上,只有小小份量的幾道菜,
但如此將米飯分堆,再佐以不同菜餚與湯汁混合的吃法,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出多種口味的組合。加上每道菜餚與米飯非常的搭配,不知不覺間,看似小小葉片餐倒也盡責的把每位客人餵得飽飽的。
用餐完畢,最先需要檢查一下『手的狀況』。主人表示,手抓飯吃的好不好最後要看看手的狀態。正確的方法吃下來,即便手指沾滿湯湯水水,手掌仍舊是乾淨的。
在場幾位『外國客人』(如我)以及來自北印度的賓客,都在來自南印度喀拉拉的主人家,殷情招待與引導下,開心的並且『合格』的結束『薩迪亞』香蕉餐的饗宴。
食畢,芭蕉葉片只能對折一次!
在『薩迪亞』香蕉餐帶來的愉悅享受下結束饗宴,賓主盡歡!
結論
一道包羅萬象、『薩迪亞』香蕉餐儼然成為喀拉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之一;它的色彩繽紛與種種美妙滋味,重述了喀拉拉豐盛富饒的精神本質,勉勵喀拉拉人謹記巴里王能夠慷慨給予的富庶。
『薩迪亞』香蕉餐 的介紹
註1: 喀拉拉是根據當地使用的馬拉雅拉姆曆(Malayalam Calendar)來計算每年度歐南節的日子。2021年的歐南節,落於8月12至8月23間。
註2:『薩迪亞』香蕉餐會因為喀拉拉每個地區的習俗、習慣和偏好,在菜單設計上有所不同。菜餚的數量也因情況而異。
註3: 目前台灣台北的Amma’s Kitchen 清奈媽媽印度廚房有提供『薩迪亞』香蕉餐服務的,須事先預約。

© 此篇文字著作權與部份圖片版權(打標圖片)屬於於Niki Saraswathi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若須進一步引用,請來信詢問:nikisaraswati@gmail.com。
© 2021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勿擅自挪為己用,如:個人文章發表、講座、上課講義、表演文宣等任何商業或非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