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mous race between two brothers: Kartikeya and Ganesha
印度的傳統中,孩童是豐饒、繁榮的象徵,在大量的傳統故事中,也有許多關於小孩的重要傳說。但其中最受歡迎的『孩童』,莫過於濕婆神的兩個兒子。
濕婆神與雪山女神帕爾瓦蒂共組的家庭裡,共有兩兄弟。
他們分別是:
俊俏英挺的戰神-鳩摩羅(Kartikeya),象徵抵禦外侮的力量;以及象頭人身、挺著個大肚腩、外型討喜的象神–迦尼薩(Ganesh),象徵著福德智慧與財富。
這兩兄弟是隱士濕婆神,贈與這個世俗世界,最具體的精神力量的展現。
(至於誰是大哥?誰是弟弟,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戰神與象神比賽,右上方戰神已開跑,象神卻回頭深情凝望父母(photo credit by Infinite Eyes, cc)
戰神與象神這兩兄弟都非出生於傳統定義上的『父精母血』的結合。戰神是繼承濕婆神的種子,但於母體外、在恆河水體中受孕後誕生。象神是一開始由雪山女帕爾瓦蒂自身創造,而後才經由砍頭事件、重新安裝象頭的過程中,才接受了濕婆神的力量。
這兩兄弟雖是親兄弟,但出生的過程之離奇,講起來又很像重組家庭。加上兩者的天賦氣質相差甚遠,雖然關係良好,但也像尋常人家的兄弟一樣,時常拉拉扯扯、打來打去。
延伸閱讀:【印度神話再述】解密大象神:象頭神-迦尼薩的出生之謎
世界上最著名的兄弟賽跑
一日,作為神與人之間的仙人使者-那羅陀(Narada),往返天地之間,來到了濕婆一家居住地—岡底斯山。
他帶來了一顆奇珍異果,供養給雪山女帕爾瓦蒂。據說,這顆難得的果實,是傳說中的知識智慧之果(註一);能給食用者帶來超越天上人間的無上智慧。
母親帕爾瓦蒂起初想把這顆寶果分成兩半,各自給兩個兒子;但是仙人那羅陀勸阻了她。
『這顆果實不能分食,只能給一個人。』那羅陀解釋道。
手心手背都是肉,這對父母來說,是難以抉擇的。
於是那羅陀提議:『讓兩兄弟競賽吧!誰能贏得比賽,誰能獲得寶果。』
帕爾瓦蒂女神於是決定:『誰先繞完整個三界三圈,誰就能獲得寶果!』
濕婆神也同意之。

兄弟開跑!(印度兒童動畫截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的使用範圍)
於是,兩兄弟各自騎上自己的坐騎;戰神帥氣地騎上孔雀、象神也精神十足的騎上老鼠,在眾多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精怪夥伴-迦納們(Ganas)的吆喝加油聲中,開啟了賽事!
眼見戰神騎乘著飛天孔雀,一下子就消失在天際,已經看不見身影了。
體重過重的象神,騎著一隻憋腳的老鼠,怎麼跑也跑不快。
瞬間,出乎大家預料,象神突然轉過頭來,往父親母親的方向走去。
當父母不解,這個兒子不好好比賽,怎麼走回頭路?難道是怯戰了?

象神回頭對父母表明敬意(印度兒童動畫截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的使用範圍)
象神的三界與戰神的不同(我們的世界很不同!)
象神來到父母面前,恭敬的向其頂禮後,接著繞著濕婆神與帕爾瓦蒂女神走了三圈,表示已經完成繞行三界之任務。
象神表示:昨天我在冥想之時,理解到,當我們還幼小、還無法照顧好自己之時,父母親就是我們的全世界!因此,當我以恭敬的心,繞行我的父母,我已經完成了三界之旅。
濕婆夫婦非常滿意象神的機智,在戰神還未返回之際,就給了象神寶果,宣佈象神贏得了比賽。
故事講到這裡,讀者們不難預測出,當戰神返回之時,將有一場家庭狗血劇,即將上演。
當戰神風塵僕僕的歸來之際,就看到象神如如不動的在原地,正在逗玩著他的坐騎老鼠。
象神宣佈道:『比賽結束了!我贏了!』
戰神:『你說什麼鬼話?你看起來連出發都沒出發!我如如實實的繞行三界三圈,途中根本沒看到你!』
象神:『你真實的繞行了世界;而我繞行了我的世界。』
那一種世界比較重要呢?

繞行完三界返回的戰神與繞行父母為三界的象神(印度兒童動畫截圖,根據著作權為合理的使用範圍)
誰的世界才更重要?
兩兄弟賽跑,最後象神靠機智贏得勝利;這個故事在印度家喻戶曉,常常被父母用來講述給孩子們聽,因此深受歡迎。
這個故事有極大的想像空間與不同的解釋,但在注重孝道與道德傳統的印度,最常灌輸給孩子們的說法,不外乎是:尊敬父母的重要性、遇到挑戰時,運用機智的重要性等。
故事中的戰神,所環抱的世界,是客觀、人我平等、理性、實在的世界;而象神環抱的世界是相當主觀、著重個人的、感性與偏好的世界。
這兩個世界都同樣的重要,但不可否認的,人類發展與學習的過程中,是先發展好『象神的世界』,而後才能有戰神環抱世界的力量與勇氣。
故事暫時講到這裡,大家知道這件事過後,戰神後來怎麼了嗎?
戰神的世界而後發生了些什麼?
戰神被爸媽氣死,離家出走了!
戰神離開了在印度北邊的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來到了南印度,遠離了父母,時而遙望思念父母的同時,他成為了南印度的核心文化人物,更勝其父濕婆。

在南印度,人們不稱戰神為Kartikeya,而是穆如甘Murugan。穆如甘符合了南印度人所有的想像,特別是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泰米爾人表示:穆如甘是泰米爾(Tamil)的心跳,文字的起源,精神與文明的守護與開創者。 圖為南印度朋迪榭里(Puducherry)的穆如甘寺廟一景(CC-BY-SA-4.0)。

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著名的黑風洞(Batu Cave)是印度境外最大的一個朝聖地。隨著熱愛戰神穆如甘的南印人移居到鄰近的東南亞,戰神也隨之在東南亞有一席不小之地。(photo credit by mckaysavage, cc. )
於表演藝術中
最後分享由Sridevi Nrithyalaya舞蹈學校學生,以南印度的婆羅多古典舞蹈,演繹『六面戰神穆如甘』的舞碼。(大家有看出來為什麼六面戰神是由七位舞者來演繹嗎?)
舞碼內容介紹如下(摘自於影片所附介紹):
Shadakshara Kauthvam是一首熱情洋溢的作品,向戰士穆如甘致敬。他的Shadakshara(六字母)Nāma – Sa ra va na bha va,賜予財富、聲譽、知識、力量,並遠離邪惡力量的影響,向那些投降於他的人賜福。
看哪,穆如甘的長矛,環繞而來,消除我們所有的罪孽!他是英俊的主,是濕婆神的兒子,是恩典的賜予者,是住在他的六個住所中的六面神。
哦,從六朵蓮花中誕生的穆如甘!哦,愉快地騎著孔雀Kumara!握著公雞旗幟,他祝福那些虔誠地誦讀經文的信徒。
你是從濕婆神第三眼中的火花中所誕生的!你是讓Valli陷入愛河的人!你是巧妙地殺死修羅Surapadman的人!你是洗清信徒罪孽的人!
註一:許多故事版本中講到的是『一顆芒果』。芒果在印度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民族情感與意義。以食物屬性來說,芒果激發生命力,是屬於創造力與愛欲的象徵。這裡作者採用『知識智慧之果』的說法。
延伸閱讀:【印度神話再述】誰是老大?濕婆神的兒子:象神與戰神
*本文受邀於 榮格人文講堂_給大人的心理學 社團,為該社團每月的神話專欄文章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故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2023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