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火與水之間的繽紛色彩:印度荷麗節(Holi)之春神來了

非泛印度文化圈的荷麗節Holi Festival

印度荷麗節,又廣泛被稱之為『灑紅節』或『色彩節』,是個充滿繽紛色彩與活力歡樂的節慶。相對於基督教文化以復活節來對應萬物復甦的春季,印度教對春天的回應即是荷麗節;這也是暨秋季的排燈節(Diwali)後,印度曆法上的第二大節慶。即便在寶萊塢電影中,荷麗節場景經常成為重點吸睛的娛樂片段;以及丟擲七彩色粉的遊戲,也使得荷麗節的盛名遠播至海外,受到非印度文化圈的外國人群喜愛。然而,出乎想像的是,即使荷麗節是基於印度教典故的節慶,但卻不像排燈節一樣,廣泛被整個泛印度文化圈所共同慶祝。

換言之,除了北印度外;在南印度,只有卡納塔卡邦(Karnataka)積極參與,而其他南印度地區,荷麗節活動並不流行,且對於荷麗節有著不同的詮釋,或不同方式進行慶祝。

克里希納與愛人拉達嬉戲於荷麗節(神話劇截圖,根據著作權法為合理的使用範圍)

繼續閱讀 “【節慶】火與水之間的繽紛色彩:印度荷麗節(Holi)之春神來了"

【印度神話再述】分離之苦:《羅摩衍那》裡孝子耳聰被殺事件

The Story of the Killing and Death of Shravana Kumara in Ramayana

史詩《羅摩衍那》整體的故事開展,其背後之驅動力在於『分離』。從故事的一開端,十車王的繼承人、優秀的羅摩王子被迫放棄王位,必須流放於森林十四年,以兌現十車王之於后妃吉迦伊的承諾之時,就開始了故事裡的第一個分離之苦。表面上這個分離來自於十車王過去賜予吉迦伊的恩典,但這位老國王的心碎,其實源自於一段不光彩的黑歷史、不為人知的詛咒:那就是孝子耳聰(Shravana Kumara)被殺事件。

孝子耳聰(Shravana Kumara)與十車王之間的恩怨情仇,成為日後十車王骨肉分離的因果。(圖:印度日曆 根據著作權法,為合理使用範圍)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分離之苦:《羅摩衍那》裡孝子耳聰被殺事件"

【印度神話再述】黑天神降蛇記:克里希納舞鬥卡里亞

The Story of Krishna’s dancing on serpent Kaliya

克里希納(Krishna)是保護神毗溼奴(Vishnu)的第八個人間化身(avatar),在印度神話故事中,一直是個迷人討喜的存在。英俊優雅、充滿魅力、機智、賦有藝術造詣與智慧、極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印度每一個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裡,克里希納盡責的扮演了守護大地與眾生的角色;他非凡的智慧與勇氣充分展露,不僅僅是面對緊急危難的時刻,更多是在枯燥繁瑣的日常生活裡,讓適度的幽默風趣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喜悅與醒悟。他的每一件事蹟也成為具有教育意義的典範,是為經典,長久流傳於人群之中。

『克里希納擊敗巨蛇卡里亞』(Krishna Conquers the Serpent Kaliya),《薄伽梵往世書》頁面畫作,1775年。不透明水彩,金色。目前收藏於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黑天神降蛇記:克里希納舞鬥卡里亞"

【印度神話再述】解密大象神:象頭神-迦尼薩的出生之謎

濕婆神見到失控的女神,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麻木與冷漠。祂自己有著獨處與孤獨的需求,卻沒有考慮妻子的需求。濕婆神之所以不認識維那亞卡,是因為祂對女神閉上了雙眼。而由而女神一手創造出來的維那亞卡,之所以不認識濕婆神,是因為女神由於丈夫的冷漠,也對其閉上了雙眼。

靈性實相,沒有透過物質,無法被體驗與實現。若物質沒有靈性的驅動力,生命沒有進化,亦沒有真正的活過。

象神迦尼薩(Ganesha)是印度神話中,令人無法忽略的存在。祂有著極度討喜吸睛的外型:可愛的大象頭、圓滾滾的身軀,時而慵懶、時而銳利的眼神。展現出的性格,合群隨和卻又獨立強大;博學睿智下,卻有著對父母與真理的服從。奮筆疾書的學者模樣,也不落下對甜食渴求的軟萌樣。

不論在印度或東南亞各國、印度教或密宗等跨文化區,象神都被視為去除障礙之神、財富與智慧兼具的福德之神。人們面對任何困難時,首先想到象神。學子讀書考試,向象神祈求。表演者在進行演出前,或商人從事商業活動前,也要先禮敬象神,祈求順利。究竟象神身上有著什麼祕密,讓人如此信服?為什麼擁有象頭人身?又為什麼是財富與智慧的象徵?

今天一起來解密象神迦尼薩!

2022年八月,於印度喀拉拉邦,慶祝象神節。

感謝『解鎖地球 | 旅行、歷史、文化 Podcast』提供圖片。

首先,我們將先從象神的出生談起。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解密大象神:象頭神-迦尼薩的出生之謎"

【印度神話再述】羅摩王死亡事件:猴神哈奴曼的生死課題

『未來,還有會更多的戒指落下,所幸地下界有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容納羅摩王丟下的戒指。』
 
劫的循環,永無止境;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生來即是死;死後又會重生。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主軸,圍繞著羅摩王子一生種種的歷險與經歷。在印度典型的思維中,有著理想英雄之稱的羅摩,為了恪守『利益君王與父母』的法教(dharma)規範,於是帶著他心愛的妻子悉多、友愛的弟弟拉克什曼,開始了長達14年的森林流亡生活。而後,隨著悉多被好色的魔王羅波那(Ravana)綁架,猴神哈奴曼(Hanuman)加入了羅摩聯盟;一場驚心動魄、邁向高潮的戰鬥與冒險旅程,於是開啟。《羅摩衍那》中的核心人物群,在印度與其他許多國家,如東南亞各國,受到了無數代人們的崇拜與喜愛。尤其是羅摩王子,不論是在他暇滿的黃金時期,或者是充滿苦難的艱難時期,始終展現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他示範著如何遵守法教,當遇上矛盾兩難之際,該做出最合適的抉擇、且積極行動。也因此,跟著羅摩腳步,人們感受到了心中的理想與共情;即便是已經趨近完美的羅摩,也需要經歷無數的磨練與苦難,方能成為成熟之人。

猴神哈奴曼雙手托著羅摩王的左腳,以表達忠誠與敬重。
『羅摩、悉多、哈奴曼』,約1765-1770,作者未知。不透明水彩,來自印度恰姆巴,收藏於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羅摩王的死期

在《羅摩衍那》中,羅摩被描述為印度教的保護神-毗溼奴的第七個凡間化身。不論是他的誕生、養成、成婚、流放、打敗魔王,光榮返鄉、拋妻獲子等歷程,皆被詳細記載、被大眾廣泛知曉。然而,當榮耀集於一身、一切都塵埃落定之時,這位理想國王,又是如何結束他的一生呢?這部份在史詩中,並沒有提及,但在印度民間故事的流傳中,羅摩王的死亡事件,連帶著猴神哈奴曼的覺醒,無疑是個迴盪於世代人心、令人深刻省思的教導。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羅摩王死亡事件:猴神哈奴曼的生死課題"

【印度神話再述】印度月神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麼?

What’s happened to the Moon God Chandra in Indian Mythology?

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裡,月亮代表了陰性力量,為潛意識領域,是人類心靈的象徵;主宰著情緒、直覺與感知力。在印度,月亮同樣象徵著母性和分娩,充分體現了來自宇宙的女性創造力,亦是植物之神。於精神層次,人們相信月亮影響著一個人對於事物或人的依戀程度,且賦予了它靈魂的本質。於生活上,人們跟著月相變化而生活;藉由慶祝節慶去辨識一年中的不同階段與相對應的生活態度、以熟悉自己的月亮星座,來掌握更多對自身生命本質的認識。

不同於大多數的人類文明,對陰性特質的月亮,多為具象顯化成優美的女神形象;印度神話中的月神昌德拉(Chandra),卻是個風流倜儻的美男,不但娶妻眾多、還有著不少風花雪月與傳奇事蹟。

『月神』,水粉畫,約1825年,圖下方標記為泰盧固語,收藏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印度月神身上都發生了些什麼?"

【印度神話再述】演化過程中的缺陷:創造神-大梵天

在印度,沒有專屬於創造神大梵天(Brahma)的節慶、沒有相關的儀式崇拜與祭祀,甚至連專門的廟宇也寥寥無幾。相較於其他民族的神話故事,對於創造主表達出崇敬;為什麼在印度神話中,創造神梵天,卻如此不被認同?遠遠不及保護神與破壞神的地位?祂創造出什麼樣的世界?又與祂的創造物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梵天騎乘天鵝』,不透明水彩畫作,1700年左右,印度帕哈里學校,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圖cc)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演化過程中的缺陷:創造神-大梵天"

【印度神話再述】誰是老大?濕婆神的兒子:象神與戰神

誰是老大?誰是細漢?

看看下面的兩張圖,你能分辨得出,濕婆神的兩個兒子:象神-迦尼薩(Ganesh)與戰神-鳩摩羅(Kartikeya),到底誰是老大?誰是細漢?

(左:維基 cc) 濕婆神全家福1:象神年長、戰神為年幼喝奶者

(右:維基 cc) 濕婆神全家福2:戰神年長、象神為年幼喝奶者

隱士濕婆的神聖家庭

神話中,身為隱士的濕婆神,象徵宇宙的純淨能量,透過與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婚姻關係,與世俗社會產生連結。婚姻關係以及養育孩子,促成了神聖家庭的建立。而其意義在於將濕婆神的出世力量,帶入世俗世界,成為後者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因此,濕婆神最受歡迎、最廣為人知的兩個孩子-兒子,象頭神-迦尼薩與戰神-鳩摩羅,是濕婆神貢獻世俗世界的具體力量化現。大象神,象徵福德智慧,喜歡食物、與食物相關;教導人們如何處理食物、面對飢餓的恐懼。戰神,則是保家衛國,免於任何掠奪者的侵害。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誰是老大?濕婆神的兒子:象神與戰神"

【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在蛇女神瑪娜莎身上,我們感受到的神聖是既有愛與保護,但同時又帶著強烈的血腥暴力。既是創造的生,也是破壞的死;兩者緊密相連。而我們人,總是努力的在這樣極端的兩極中,學習如何找到平衡。

『混血』的蛇女神瑪娜莎(Manasa),比起其他常見的印度女神們,多了份獨特反叛的野性氣質。: 維基 cc

2018年時,當韓國知名女星金秀賢,以一身蛇紋黑衣亮相,將英國作家J.K羅林筆下鋪梗了20年的蛇女角色–娜吉妮(Nagini),正式影像化時,引發了一陣嘩然與討論。

娜吉妮的人物設定,對於奇幻小說的書迷來說,無疑是充滿了魅力的。自母系方遺傳了血魔咒,能在人形與蛇形之間切換;是《哈利波特》中的大魔頭,佛地魔的寵物,亦是其魂器。血咒的設定最終讓娜吉妮淪為動物,當她全然轉變成一條大蛇之際,同時擁有人類的善巧與蛇的敏銳,加上與佛地魔的結合,會是最可怕邪惡的武器。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中,韓國女星金秀賢飾演蛇女郎娜吉妮一角,引發種族主義質疑

娜吉妮一角在發表時,由於讓東亞女性來扮演此角色,因而引發了種族議題。

此外,作者J.K羅琳在說明娜吉妮一角的原型來自於印度尼西亞神話中的生物時,也遭受部份人士質疑,認為她對於亞洲神話的不夠理解與不適當的文化挪用等。(註:印度與東南亞為共享文化圈,J.K 羅琳的說法並非有誤)

事實上,娜吉妮(Nagini)一詞,源自於梵文,為雌性的蛇靈,通常是眼鏡蛇,與雄性納迦(Naga)相並論。 更早在印度神話(包含印度本土民俗、印度教神話、佛教與耆那教神話)中,就廣泛出現。

其中最有威望、崇拜最盛的蛇女神為瑪娜莎(Manasa)

繼續閱讀 “【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節慶】 濕婆之夜(Maha Shivaratri):即將開始的黑暗神聖之夜

透過與帕瓦蒂的結合,讓濕婆從隱士轉變成居士、從『拒絕』締造出『連結』;在入世中保有超然,在出世時同時關懷世俗。讓精神與肉體和諧、自我和神聖之間達到自在平衡。

2022濕婆之夜 (圖片 CC)

今晚(3/1)是一年當中最神聖的濕婆之夜,也是結束冬季的時刻。

這是一個以世俗角度來看,怎麼樣都稱不上吉祥的日子。

根據印度傳統陰曆,最神聖的濕婆之夜發生於陰暗的半月週期;傳統相信,在這個神變的時刻,最可能探究到所謂神奇的奧秘、或者獲得神秘的力量。

相較於印度其他大小節慶皆在白日大肆狂歡慶祝,濕婆之夜則是黑夜來臨之時,才是暖身活動的開始。沒有歡樂的歌舞與華麗的裝扮,亦沒有美食相伴,反之,人們必須素衣禁食、聆聽教導、靜坐冥想,安靜的守夜。歌唱與舞蹈,在此時此刻,在濕婆神面前,重新顯現出其神聖誓約,是為奉愛靜心的祈禱儀式。換言之,寧靜與自省才是這個節日的主軸。

繼續閱讀 “【節慶】 濕婆之夜(Maha Shivaratri):即將開始的黑暗神聖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