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在蛇女神瑪娜莎身上,我們感受到的神聖是既有愛與保護,但同時又帶著強烈的血腥暴力。既是創造的生,也是破壞的死;兩者緊密相連。而我們人,總是努力的在這樣極端的兩極中,學習如何找到平衡。

『混血』的蛇女神瑪娜莎(Manasa),比起其他常見的印度女神們,多了份獨特反叛的野性氣質。: 維基 cc

2018年時,當韓國知名女星金秀賢,以一身蛇紋黑衣亮相,將英國作家J.K羅林筆下鋪梗了20年的蛇女角色–娜吉妮(Nagini),正式影像化時,引發了一陣嘩然與討論。

娜吉妮的人物設定,對於奇幻小說的書迷來說,無疑是充滿了魅力的。自母系方遺傳了血魔咒,能在人形與蛇形之間切換;是《哈利波特》中的大魔頭,佛地魔的寵物,亦是其魂器。血咒的設定最終讓娜吉妮淪為動物,當她全然轉變成一條大蛇之際,同時擁有人類的善巧與蛇的敏銳,加上與佛地魔的結合,會是最可怕邪惡的武器。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中,韓國女星金秀賢飾演蛇女郎娜吉妮一角,引發種族主義質疑

娜吉妮一角在發表時,由於讓東亞女性來扮演此角色,因而引發了種族議題。

此外,作者J.K羅琳在說明娜吉妮一角的原型來自於印度尼西亞神話中的生物時,也遭受部份人士質疑,認為她對於亞洲神話的不夠理解與不適當的文化挪用等。(註:印度與東南亞為共享文化圈,J.K 羅琳的說法並非有誤)

事實上,娜吉妮(Nagini)一詞,源自於梵文,為雌性的蛇靈,通常是眼鏡蛇,與雄性納迦(Naga)相並論。 更早在印度神話(包含印度本土民俗、印度教神話、佛教與耆那教神話)中,就廣泛出現。

其中最有威望、崇拜最盛的蛇女神為瑪娜莎(Manasa)

印度西孟加拉邦祭祀瑪娜莎一景(圖: 維基cc)

瑪娜莎雖被承認為印度教的女神之一,卻又被巧妙的以其為『混血身份』的說詞,來隱晦表達她非源於雅利安印度教的系統,而是早在古印度原始部落間已廣泛被崇拜。

瑪娜莎多半以美麗女神的形象顯現,手握或身後出現蛇的意象;有些瑪娜莎也如同藝術女神薩拉思瓦蒂(Saraswati)一樣,配有一隻天鵝為坐騎。

她主要受膜拜的信仰地區落在印度東北,如阿薩姆邦、或東部的西孟加拉邦、賈坎德邦、奧里薩邦;以及印度北部,如旁遮普邦和南部的卡納塔卡邦等地,都極具規模且黏著性強。另外鄰近印度、境內佈滿豐富沼澤地的孟加拉也是瑪娜莎重要的崇拜地區。

如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共同擁有著蛇的崇拜信仰,印度蛇女神瑪娜莎同樣掌管生殖、繁衍、與再生等自然力量。在少數人類學者深入上述地區(尤其是東北)的田調,以及傳統文本中能夠得知,蛇女神瑪娜莎的決斷與再生能力,於在地呈現出一種幾乎神奇的強制性侵入與掌控的力量。在阿薩姆與孟加拉流傳、以梵文記載的文本是這樣描述的:蛇女神瑪娜莎,是個同時具備憤怒與寧靜本質的神祇;她的毒性足以致命,卻同時提供了保護力。她是溫柔的治癒性女神,也是奪取生命的死神。也因此,在部份印度教神話中,將瑪娜莎形容成『脾氣特別不好』,『不聽她話、不信仰她就遭受報復』等形象。

不容否認的是,由於瑪娜莎並非源自於『主流』,且神格被視為『不完整』,即便因為在地信仰興盛,而後被印度教收納於其中;但其如薩滿的本質,接近神靈附身的狂喜舞蹈,以及男女性別在信仰中的流動性、性別疆界模糊等議題,則鮮少真正被關注和充分探究。

根據瑪娜莎自己的神話自述,她並非自願喜樂入印度教,因此在流傳的故事中,她的反叛性與血腥報復特質經常被凸顯,因為她想確立自己成為女神的地位,累積自己的信眾。畢竟,以梵文名本身的意思,瑪娜莎一名為:『出生於頭腦,是帶著聰明智力投生的女子,具有掌控能力』。由於瑪娜莎純陰性的夏克提(Shakti)能量與濕婆神相呼應,且對於蛇類有準確的控制能力,在後來發展出的故事中,便可看到濕婆為瑪娜莎父親的說法。這算是一種宗教上的『領養』。後來的人試圖以各種故事將瑪娜莎從低階的部落女神,轉併成為印度教萬神殿中的列名女神,這無疑是個極具拉扯、混亂且極需妥協的漫長蛻變過程。

瑪娜莎的信徒對女神最主要的祈請,在於保護他們免於天花、水痘等疾病的受難,特別是在蛇類活躍的雨季,避免蛇類的攻擊與蛇傷的治癒。此外,蛇女神強大的生殖與再生能力,也會運用於無孕、生產不順與兒童守護方面。。

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曾提及蛇女神瑪娜莎生殖與再生力量的運用:聖賢闍羅迦盧(Jaratkaru)為保持其神聖之身,實行禁慾主義,不婚不生。一日,他在路上行走,遇見了七個倒吊在樹上的人,他們正是闍羅迦盧已經死去、仍處中陰身(也就是鬼魂)的祖先。這幾位祖先告訴闍羅迦盧,他的禁慾造成沒有後代來為他們行超渡儀式,累積福德。在印度教的傳統中,死去的祖先會等候後代子孫的繁衍,以利他們繼續投生在此家族中。闍羅迦盧而後娶了蛇女神瑪娜莎借用了她的生殖力,誕下了後代。

11世紀左右出產於東印度的蛇女神瑪娜莎石雕,玄武岩材質: 維基cc)

在藝術與工藝上,蛇女神瑪娜莎信仰有些有趣的藝術呈現。

首先,先說說舞蹈。

在我過往撰寫的印度古典舞蹈系列『阿薩姆的靈性瑰寶:薩特里亞舞蹈』一文中,提到阿薩姆的古典舞蹈—薩特里亞舞(Sattriya)循序的演化過程,其中包括吸收了基於蛇女神瑪娜莎信仰的傳統民間舞蹈–歐加帕力(Ojapali)。不同於一般想像中相對傾向即興的薩滿儀式舞,歐加帕力是種頗有組織規劃的說唱舞蹈藝術。它的形式是由一位先發者引領著一個4-6人的小團隊,以合聲、共同誦念、互動性舞蹈與戲劇對話方式等,來歌頌蛇女神。過程中共享一定的節奏、手勢與步伐等。唱誦與舞動的祭祀能量,不僅在歐加帕力的團隊中相互流動、激盪,同時連結起神與現場參與的信眾。歐加帕力是阿薩姆當地最古老且最具指標性的民間表演藝術之一;加上與瑪娜莎的本土信仰緊密結合,對當地不論是文化社群的塑形或精神的底蘊,都深具影響力。

另外,我個人感到特別有意思的是手作工藝品上的創意呈現:

由秀拉Shola 蘆葦芯製成的祭祀品,上有繪製眼鏡蛇的圖案與塑形(圖:banglanatak dot com授權使用)

如:在印度西孟加拉邦,人們將當地盛產名為秀拉(Shola)的蘆葦中抽出白色蘆葦芯,用其纖維製成草紙,再加工成為一座輕巧的祭壇。接著,再彩繪上納迦蛇圖案與黏貼紙糊的蛇身,安置在香蕉葉船上,用來在雨季時祭祀蛇女神瑪娜莎。在一番祈禱祭祀後放入河流中,如同放水燈一般的操作,任其隨水漂離,或沉入河底。。

由秀拉Shola 蘆葦芯製成的祭祀品,上有繪製眼鏡蛇的圖案與塑形(圖:banglanatak dot com授權使用)
祭祀瑪娜莎:搭上香蕉葉或竹架上,流放河中(圖:banglanatak dot com授權使用)

又如,還有以陶土製成、方便在家崇拜祭祀的瑪娜莎塑像。

像是一款乍看貌似俄羅斯娃娃的瑪娜莎陶土祭祀壺;蛇形腰身,以黃色、朱紅色與黑色繪製出瑪娜莎手持雙黑蛇的形象。

或是同樣也以陶土雕塑出的一座平面鏤空高架神壇,以無數條蛇環繞成半圓光圈,中間是瑪娜莎與其眷屬。

不論是哪些因祭祀崇拜而生的創作,都說明了當地人對蛇女神瑪娜莎絲毫不敢輕忽怠慢;人們相信,及時安撫住瑪娜莎不時爆發的憤怒,才能避免蛇損與疾病的血腥。畢竟,在時有雷擊或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雨季,生活在低窪地與環繞著無數沼澤區,毒蛇致命的威脅恐懼,無所不在。另外,祭儀瑪娜莎所用的陶土或蘆葦等,沉入水中後,亦有淨化水質的效用,有助於減緩雨季時因水源混濁所造成的水資源短缺。

瑪娜莎造型的祭祀陶瓶圖:
National Museum, New Delhi)
瑪娜莎平面鏤空高架神壇
:National Museum, New Delhi)

最後,知名的孟加拉學者哈克(Kaiser Hamidul Haq)曾試著評論歷久不衰的蛇神神話所帶給世人的提醒。哈克表示:所謂的神聖,其概念與核心,多半呈現出一種模棱兩可,甚至是矛盾衝突的狀態。在蛇女神瑪娜莎身上,我們感受到的神聖是既有愛與保護,但同時又帶著強烈的血腥暴力。既是創造的生,也是破壞的死;兩者緊密相連。而我們人,總是努力的在這樣極端的兩極中,學習如何保持平衡。

關於蛇女神瑪娜莎的介紹就暫告於此。

目前讀到關於瑪納莎的事蹟,因為其『混血』背景以及『信仰與統治權間互相拉扯奪權』的意圖強烈的影響,顯得雜亂且穿鑿附會的多。由於暫時還無法清楚乾淨的呈現出相關故事,在此篇文章中就先省略不提。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固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2022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印度神話再述】 在地信仰:蛇女神瑪娜莎(娜吉妮)” 有 2 則迴響

  1. 引用通告: 【節慶與文化意象】雨季的節慶:印度蛇節Naga Panchami – Niki Saraswathi 南亞藝術傳承在台灣

  2. 引用通告: 【印度鬼話再述】印度教三體論:亡者的旅程 – Niki Saraswathi 南亞藝術傳承在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