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Bodies Doctrine in Hinduism: The Journey of the Death
印度教的葬禮有著雙面性,也就是同時宣告死亡與再生。火化掉身體,是明確告知死者,其已經死亡;必須啟程前往死神閻摩之域,切莫停留於活人之境,造成秩序混亂。灰燼送入水中,也是對亡者保證,生命將重新再來,不會被世界遺忘。

關於生命的三體論,可歸屬於印度神秘主義理論。此圖為19世紀,瑜伽經文中,以圖示意,人體中負責感知的微細身以及系列脈輪的呈現。(圖:Sapta Chakra, cc )
葬禮的神聖性與功能性
在前一篇『倒吊的亡靈:起屍鬼維塔爾(Betal)』一文中提到,印度教的葬禮有著雙面性;也就是說,同時宣告了死亡與再生。透過火葬場,將已失去生機的肉體,全面性地摧毀殆盡,這除了明確告訴死者,其已經死亡外;同時也催促著亡者盡速啟程前往死神的閻摩之域,莫有停留於活人之境的念想,以避免秩序的混亂。火化後的灰燼被送入聖河水中,是重生的象徵;這是承諾亡者,生命將經過子宮的通道,重新返回世上,不會被世界遺忘。因此,葬禮的操辦,於此觀點中,體現其重要性:不僅是為亡者與生者之間的生活,清楚劃分區隔;也給予亡者祝福,鼓勵引導他們在失去身形後,繼續生命的旅程。
印度教的三體論
印度教為人類的生命定義了『三體論』,意謂著由三種『身體』所組成。最外層是我們的肉身,是為粗重身(Sthula sarira),需要食物的滋養與照料才能得以存活。中間層為微細身(sukshma sharira),是為感知種種萬物的介面。最內裡的是因果體(靈體 karana sharira),不受時間與死亡的影響,儲存了所有潛意識的記憶。當閻王出現,宣告一個人的死亡時,最先毀滅的是肉體;而後感知的微細身也隨著肉體消逝而不見。唯獨因果體不滅,將在冥界,以鬼魂的形式存在,倒掛在祖先之境,等待重生。

『微細身,尼泊爾宇宙人』,畫作,16世紀,阿吉特穆克吉(Ajit Mookerjee)系列,收藏於印度德里國家博物館。
三體中,因果體以及其所攜帶的記憶不會因肉體和微細身的死亡而消失,亦無法透過冥河的淨化而消除。大量的潛意識記憶,其本質為恐懼與偏執,是俗稱的業力,但同時也是能達到極樂解脫的重要根基。佛教的說法是前往阿彌陀佛淨土,印度教的說法則是抵達濕婆神的神聖住所:岡底斯山。在此居所,據信是靈魂的淨土,能享有恆久的幸福。
不過,弔詭的是,要清除掉附著在因果體上的種種感知印記,必須在活人之境完成,而並非死亡之域。換言之,靈體必須透過肉身,透過微細身的感知,『重新學習校正』因果體的記憶,靈魂才能獲得淨化與解脫。這就是為什麼,人身難得,擁有肉身非常可貴。沒有肉體,沒有微細身,無法感知世界,無法習得真理,亦無解脫之可能。
因此,失去肉體後,倘若無法再生,靈魂就沒有機會淨化,會一直卡處於痛苦之中,不生不死,生命的循環無法繼續。這是為什麼,人類家族強調繁衍子孫的重要性;因為已經成為亡靈的祖先,卡在地獄受苦,必須重新擁有新的身體來重新歷練。而被要求繁衍養育孩子的後代,被稱為是『還債於祖先』。這類綁定血緣關係的『債務』,是印度教觀念中,除了與上師的連結關係外,最重要的債務連結關係。
延伸說明:微細身印記作用之於死亡與再生
祭祀祖先鬼,需供養米食(圖:維基cc)

沉睡的杜爾迦女神,在人間祭祖之時被喚醒。秋季的杜爾迦法會,也與祭祖、利益鬼魂有關。(圖:維基cc)
逃離祖先鬼的案例
關於沒有子嗣,造成鬼魂無法再生的情況,在印度史詩中,有諸多的呈現。其中,高貴王子毗溼摩和仙人闍羅迦盧的禁欲與不婚,是相較顯著的例子。
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原名為天誓(Devavrata )的毗濕摩王子(Bhishma),為了圓滿其父福身王對漁夫女貞信,曇花一現的愛戀,便發誓放棄王位,且成為不婚不生之人,以確保將來貞信之子的繼承權。當天誓王子起誓之時,諸神與天人們將鮮花灑在王位上,一遍又一遍念著『毗濕摩、毗濕摩』一詞,意思為『可怕啊!可怕啊!』,來顯示他發了個嚴重的誓言。天誓王子從此變成毗濕摩,這意謂著他除了放棄王位、放棄女性的陪伴,且有效的切斷了自己血統。他將斷絕與自己相關的祖先亡靈,再生的機會;他本身在往生後,也將會陷入地獄之中。(註1)

有一說法,毗溼摩在箭床上等待特定的死亡時機,是為了避開一群因他的獨身而無法投胎轉世的祖先鬼。(見註1)(圖: 維基cc)
另一個例子,是仙人闍羅迦盧(Jaratkaru),他為了保持神聖之身,實行禁慾主義,不婚不生。而後,他遇見了七個倒吊鬼,這正是闍羅迦盧仍處中陰身的祖先。七個倒吊鬼祈求闍羅迦盧結婚生子,讓祂們能夠投生。而後闍羅迦盧藉由與蛇女神-瑪娜莎結親,借用了她的生殖力,才誕下了後代,解決了被祖先亡靈糾纏的情境。(註1-1)
供食祖先鬼的祭典儀式:索哈達 Shraddha
而對於在另一個世界的祖先亡靈,在世的子孫必須在一年之中,約莫於秋季之時,在一個特殊的神聖時刻,藉由天相與法會的助力,對祖先進行供食儀式。前文提到,因果體中的潛意識記憶大都為恐懼與偏執。其中,生存的恐懼最為基礎。而基於肉體需要食物才得以存活,食物則成為一個重要的中間角色,具備撫慰與滋養的功能。然而,鬼魂沒有肉體,無法嚥下食物,因此實質上並不真實需要食物的供給。印度教祭拜祖先的傳統,供給食物是種刻意的行為,主要供給米飯。這是告訴亡靈:亡靈狀態無法嚥食,只有擁有肉體,才能消化食物,得到滋養。供養米食,是種承諾與鼓勵,同時,也是提醒亡者本身既亡的狀態。
一年當中的祭祀法會,只有頭三代的祖先才能領受。祭祀開始,閻王閻摩將於地府中受苦難的祖先領出,接受子孫的供養祭祀。據說,受苦的亡靈,唯有此時才能感受到幸福感;如果是即將要重生的亡靈,接受此儀式,也將有助於其重生。
祭祖儀式,由家中長子進行。進行與鬼魂接觸的儀式,婆羅門原本掛於左肩的聖線,要改掛於右肩。(圖:維基cc)
供養的米食,通常融入水中,以及灑食給烏鴉。等到米化於水中,烏鴉啄食之後,祭祀的後代才能開始食用自己的飲食。將食物分食於大地自然,同時提醒亡靈與生者,生命無常,生命是相互幻化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烏鴉代表閻王的使者,牠的啄食也提醒人們生命真實的價值與寶貴之所在。

印度死神閻摩與祂的隨從們。閻摩被描述為藍皮膚、四臂,坐騎為水牛,手拿狼牙棒與索繩。
『閻摩』,19世紀,不透明水彩,作者不詳,目前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講到食物,以前有特別提過印度的『食神』,大家還記得是誰嗎?
(註1) 毗溼摩因發了獨身重誓,獲得其父的祝福,能夠選擇自身死亡的時間。他最後躺在萬箭穿身的箭床上,凝聚了自己的生命力和氣息,封住了傷口,等待著『吉祥的時刻』,準備死去。他等了大約58個晚上,等到了冬至,這時太陽開始往北,是鬼魂最遠離人間之時,有一說法,毗溼摩藉此逃避他的祖先亡靈。
(註1-1)仙人闍羅迦盧為了產下後代,與蛇女神瑪娜莎共結連理,並未善待妻子,是樁不幸福、充滿缺失的婚姻。但他們的確還是誕下了優秀的後代,也是同樣為聖賢的阿斯諦迦(Āstika)。阿斯諦迦有段著名拯救蛇族的故事,也是印度蛇節的源由之一。
延伸閱讀:【節慶與文化意象】雨季的節慶:印度蛇節Naga Panchami
上一篇文章延伸閱讀:【印度鬼話再述】倒吊的亡靈:起屍鬼維塔爾(Betal)
About Me
Niki Saraswathi 劉季音
智慧告急,固與智慧女神同名
自2000年起旅印,18年間未間斷,正好見證了印度奇特的崛起。
學術專長為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為神話分析、舞蹈表演藝術、當代文學與電影。
昔為印度古典舞蹈舞者、舞蹈創作者。
現任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
© 2022 Niki Saraswathi All Rights Reserved
引用通告: 【印度神話再述】解密大象神:象頭神-迦尼薩的出生之謎 – Niki Saraswathi 南亞藝術傳承在台灣